文档介绍: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全文
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说:“世间极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防线崩瘫,价值瓦解,水坝坍毁,洪水为害,前途变得昏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大学之美,美在文化的充沛和丰盈。只要它存在,人类那颗被引导去从事探索的自由心灵便会连续带来智慧;大学之美,美在品格独立和追求卓越。只要它存在,人类追求高洁内省和创新进步的步伐就永远不会停止。
民国时代大学
一提起民国教育,大家全部会想到那灿烂如星辰的大师,会想到陈寅恪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好像那个时代不食人间烟火,只要唤一声大师,大师们就驾着祥云从天而降。其实,民国大学教育的成功和人才的井喷,并非真的如此简单。掀开华丽辞藻所掩盖的真实历史,我们才能探寻到“大师”和“名校”是怎样炼成的。
政府:复兴之路,始于教育
1901年1月,清政府公布“变法”上谕:参考“西法”,推行新政。在文化领域,清政府对旧有的文化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中教育政策的变革最为彰显,即使效果部分地违反了清廷的主观愿望,但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含有深远影响和深刻启示的改革。在此次政策变革中,清政府对内重视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对外引进西方优秀教育理论知识,主动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强调在中国实施无偿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要求:“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要求,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400-2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强化对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视,形成了由中央到省再到市县一级的统一行政体系,为其提供经济上的扶持和法律上的保障,其规模和组织愈加完备,教育内容更为广泛,对中国社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洋军阀也很重视教育。大军阀张作霖脱去戎装,换上长袍马褂,跑到辖区各个学校,给老师们打躬作揖,说自己没什么文化,教育下一代,全靠诸位老师辛劳了。而像张作霖这么关心教育的军阀,还不止她一人,主政山东的韩复榘是一个,主政山西的阎锡山也算一个。韩复榘在山东主政七年,山东的教育事业不但不落人后,且发展迅猛。对于教育工作本身,韩复榘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她从不横加干涉,更未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亲信。再说阎锡山,山西当年的教育,被称为中国教育的典范。自1942年开始,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十二个月全部能达成百分之八十以上。
学生:救亡中国,舍我其谁
民国大学生绝大部分出生于富裕家庭,故衣食无忧可一心向学。在1923年,“南京的大学生出身地主家庭的约占二分之一,大官僚、富商子弟占十分之三强,小资产阶级约有百分之十五”。中等以上家庭出身的学生,最少在90%以上。直迄抗战前夕,情况依旧。1932年,一般清华学子年开销近250元;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后,开始设置占录用总数5%的公费生,每十二个月的补助也恰为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