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浅议曾子文章中丰富教育内容.doc

格式:doc   大小:7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议曾子文章中丰富教育内容.doc

上传人:小雄 2021/3/8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议曾子文章中丰富教育内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议曾子文章中丰富教育内容
曾子文章中关于“文化教育啲内容,主张“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德育上,宣扬“仁政'和“德治”,实行“政教与“德 教湘融;智育和美育上,提倡“博学”、“向善”和“顺美”,施行 "诗教”与“书教'相合,“礼教”与“乐教'相配,"智育”与“美育”相 成;体育上,主张“全体贵生”,保养身心,做到咻教”和唠 教”相兼。
一、“政教”和“德教”相融
(-)曾子文章中的“政教”观
《大学•传九》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 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 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之所以 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 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 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 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 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曾子在这里讲的“以孝事君”、“以 悌事长”、“以慈使众”都属于“齐家治国”的政治教育,他自觉 地把“家教”、“国教”和“民教”有机结合起来了。
《主言》即“君天下之言”,是一整套治国纲领。该篇第一
章中说:孔子曰:“吾语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 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虽有国焉,不教不服,不可 以取千里。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 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 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是故 明主之守也,必折冲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还师。 是故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 道也。”(孔子说:“我告诉你:伦理是用来成就德行的,德 行是用来推崇伦理的。所以,如果没有德行,伦理就得不到 推崇;反过来,没有伦理,德行就不会有所成就。即使是拥 有国家的君主,如果不进行道德教化,也不会使百姓顺服, 也就不能领辖千里的疆土。即使是拥有广阔封地、众多百姓 的诸侯,如果不进行道德修养,也不可能成为一方封地的首 领。因此,过去的圣明君主治理天下,总是对国畿内实行七 种教化,对国畿外实行三个'最好七种教化做好了就能守护 国家,三个'最好'做到了就能征服诸侯。不进行七种教化,即 使能守住国家也不会牢固;三个'最好'做不到,即使能够征服 诸侯也不会使他们顺服。因此,圣明君主守护国家,必定在 千里之外就能挫败敌军;圣明君主征伐邦国,本人不离开卧 席就能使自己的军队得胜回朝。所以说在国畿内进行七种教 化就不用劳累君主 対邦国实行三个'最好'就不用耗费国家财 产,这就是圣明君主的治国方略。”)
《主言》第三章中进一步说: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 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 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 定则本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 先立仁于正,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而俗樸男愿而女贞,六 者教之至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怨,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 是故圣人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 之灌雪焉。”(曾子说:“冒昧地再问,什么是七种教化? ”孔 子说:“君主尊敬老人那么民众就更加孝顺自己的父母,君主 尊敬年长的人那么民众就更加顺从自己的哥哥,君主喜欢仁 慈那么民众就更加诚信,君主亲近有才能的人那么民众就注 意选择朋友,君主喜爱有道德的人那么民众就不去隐逸,君 主厌恶贪婪的人那么民众就耻于相互争夺,君主竭力追求美 好那么民众就能正直知耻。民众都能辨别好坏就意志坚定, 那么政事也就不用劳累了。这就是七种教化。这七种教化是 治理民众的根本,教化成功了,民众的行为也就端正了。君 主的作为是民众言行的标准,标准公正那么什么事物能不公 正呢?因此,君主先树立起仁德,那么大夫就能尽忠而士就 可信赖,农民醇厚,工匠质朴,商贩恭谨,女子无知,妇人 无识,这七者的德行都是教化的结果。这七个方面的德行散 布到天下也不会有空隙,纳入小房间内也不会塞满。因此,
圣人履行职务依照礼仪,立身依照正义,行事顺从事理,这 样百姓抛弃丑恶就会像洗濯过一样。”)
《主言》中的“七教”,内含“父子、兄弟、夫妇、君臣、 长幼、朋友、宾客”七种伦理关系,既讲了“上者”必须“敬老、 顺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强果”的七种德行,又讲了 “下者”应该“益孝、益悌、益谅、择友、不隐、耻争、廉耻” 的七种德行,特别强调在上位的人的表率示范作用。曾子认 为官方的“君仁”、“大夫忠”、吐信”和百姓的“民敦”、“工璞”、 “商愿”、“女憧”、“妇空空”这七个阶层的不同德性都是道德教 化的结果。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七教者,治民之本也。”足见, "七种政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