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我和县城的距离.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和县城的距离.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和县城的距离.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和县城的距离

  在老一辈农村人里,一辈子没去过几趟县城的人不算少,她们往往跑一趟县城比现在的年轻人去一次北上广全部稀罕。
  记忆中,我对响水县城以前已没太多印象,只是以后从母亲偶然的谈论中得悉的:七十年代初,在我四、五岁那年,有一天冬夜,我忽然发高烧,病得很厉害。还没等天亮,父母就抱着我踩着落满积雪的泥泞小路赶到南河卫生院。值班医生检验后,提议赶快转县医院。那时去县城,公共汽车是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等我们赶到南河街头的公共汽车站,开往县城的早班车已经开走了。父母只能抱着我焦虑地等候下一班车。那天,一直到午后才赶到县城……现在,我能够想象出我的父母亲当年是怀着怎样焦虑的心情,期盼着班车能早点到来,快点赶到县城的医院。那时就是漫长的等候。
  我再次到县城已是八十年代的事情了。那时全部是骑着自行车去的。从家里到县城,先要经过南河街十来里坑坑洼洼的土路,再从南河沿着308县道的砂子路直到小尖,然后顺着204国道一直向北才能抵达县城,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回来要是运气不好碰上倒霉的下雨天,到了那一截土路就不是人骑车子而是车骑人了,经常是脱了鞋子扛着沉重的“二八大杠”一步一滑地崴回家……那个时候大约是半天时间,相当于我现在从上海坐车回到县城家里的距离。
  到了九十年代,县政府沿着灌河的走向建成了一条由陈家港直通县城的响陈路,这时候再去县城就方便了好多。路上来来往往的公交车、三轮车也多了起来。那时沿途还没有明确的公交站点,赶县城的大人小孩站在路边招手即停,随时随地上下车很灵活。尤其是在县城上学读书的乡下孩子更是方便,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每趟车上全部有不少人带着很多行李。我们村里的人进城办事骑上自行车不需要费多少时辰全部能赶到县城。那时变成了一个小时。
  改革开放40年以后,响水的县城和乡村全部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一条条高速公路、铁道、国道、省道、县道承载起大家经过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村村通公路更是让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实现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