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的关键虫害。它能够为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折断率增加,使子粒产量下降。
一、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螟一年通常发生2~4代,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第二年4~5月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虫夜间活动,翱翔能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喜爱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后面中脉两侧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爬行,开始为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落到邻株,形成转株为害。幼虫多为5龄,3龄前关键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展现很多横排小孔;4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为害较重;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后面脱落而死亡,为害也较轻。
二、综合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应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指导下。
1 释放赤眼蜂
赤眼蜂是一个卵寄生蜂,现在生产中使用的是松毛虫赤眼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过程是:赤眼蜂把卵产到玉米螟的卵内,蜂卵孵化为幼虫后,以螟虫的卵液为养料进行生长发育,将螟虫消亡在卵期。
放蜂时间、次数和蜂量:要在玉米螟卵盛期放蜂,黑龙江省中部地域通常在6月上旬次蜂.放蜂量为公顷10万头,隔5天再放第二次蜂,放蜂量为公顷12万头,每公顷放30~50点。详细做法是将蜂卡别在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后面,可防雨淋。如遇大雨需延期放蜂时,可将蜂卡放在阴凉、黑暗、通风处临时保留,天晴以后立刻释放。切忌将蜂卡重新放回冷库或冰箱内低温保留,不然会引发蜂的大量死亡。也不要放在阳光暴晒之处或农药周围,以免影响蜂卡质量。
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优点是田间操作简便,不污染环境。但有时因受天气影响及蜂卡贮存时间较长,质量不好,防螟效果不理想。
2 安装诱虫灯
诱虫灯防治玉米螟,关键依据玉米螟越冬虫源80%以上集中在村屯内的玉米秸秆垛里的习性,利用玉米螟有强烈趋光性的特点,在村屯内设置能发射对玉米螟有特殊引诱力光谱的诱虫灯,将玉米螟成虫诱杀于飞往田间产卵危害之前,达成防治目标。
诱虫灯应设置在开阔的地方,灯距100―150米,通常每屯安8-10盏,大屯安10―12盏。灯下修建一个直径1.2米的圆形捕虫水池,池中放水并放洗衣粉50克,6月初开灯,7月底结束。天天晚8时开灯,早4时闭灯。诱虫灯防治玉米螟经济、简便、不污染环境,效果直观。
3 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白僵菌是一个广谱寄生性真菌,玉米螟幼虫接触白僵菌后死亡,关键用于压低越冬虫源基数。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使用方法关键有封垛、田间喷粉和撒颗粒剂。
封垛:封垛的方法有两种,第一个方法是在堆玉米秸秆或根茬时,分层撒施菌粉,每立方米用菌土1千克。第二种方法是在5月末到6月中旬,用手摇喷粉器或机动喷粉机喷粉封垛。菌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