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教学札记
《甜甜的泥土》这篇微型小说,利用了多个描写,讲述了一包奶糖融化为“甜甜的泥土”的小说,表示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大家。人间的至爱亲情应该如同宽广厚实的泥土,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教学中我尤其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朗诵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朗诵教学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直。经过朗诵第1节的环境描写,领会这清冷的景色描写,除了交代小说发生的时间,已经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为下文奶糖的融化作了伏笔。因为“立春”了,大地回暖,但“西北风咆哮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在春寒料峭之际。这种气候只是马上回暖中的一丝逆流,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远吗?”朗诵时在平缓的语气中蕴含些深沉。接下来4个小节的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出了那位母亲在等候孩子时的热切而又焦虑、期待而又失望的情态。这一部分人物心理波澜跌宕。朗诵有较高的要求,由等候的凝重,到期望在即的欣喜、激动,到热切地寻求,到期望破灭陷于失望、惆怅,而语音、语气则由平缓转为急促。
文章6―18节,关键刻画一位离异母亲的形象。中午放学了,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在说说笑笑中走出了校门,唯独她看不见自己的孩子。她为儿子才过八岁,中午放学了却没有回家吃饭而震惊,她是那样地焦虑、悲痛、无奈。这一情节中她情感表示不能自己,以致言语羞涩,答非所问,显得断断续续、急急巴巴。因为人物极度悲伤,朗诵时要引导学生尤其注意语气、语气,要把母亲痛苦后的木呆,掏糖时的悲咽,回话时的茫然这种复杂的感情表现出来,从中体会这位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这里是朗诵的关键和难点。
看门的老头是陪衬,却为人间之爱“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作了注脚。她因身份的关系,说话的语气、语气、速度和小亮妈是不一样的,朗诵时也需要注意。
小亮的学校生活,朗诵时要轻快些,以表现她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甜蜜的愉快;她埋奶糖时很低沉,和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欢快转入害怕,朗诵时要注意表现出小亮生活在特殊环境中受压抑、痛苦、欲寻求解脱的心理特征,应低沉、慢些。
课文的最终3节,王小亮精心设计“埋”下的奶糖,却被“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她很珍视过去的母亲给她带来的幸福甜美,被一夜之间的严寒化为乌有了,她“忍不住滚下泪来”,这种难过、悲痛,着实令人同情、感动。这些内容在朗诵时要求显得低沉些。然而小说出人意料地化悲为喜,从“一会儿”起到文章结束,从神态、动作、心理上表现王小亮豁然开朗,她用舔泥土的方法来再一次感受母亲的爱,在晦涩中给读者以亮色,显示作品的意义,应读得轻快、高昂些。
有感情地朗诵,能充足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深情的朗诵中,学生能更加好地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领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领悟作品的深刻意义。
二、体会构思艺术,赏析关键句子
小说以“奶糖”为线索,从“送奶糖”发展到“分奶糖”,高潮是“埋奶糖”,前面显示的是悲剧。然而这“奶糖”经过小亮“放在舌尖上”的“舔”。主人公感觉到的是“甜”,是“笑”,这一细节完成了小说由悲剧到喜剧的过渡,我们能够把本小说看成正剧来处理。这表现了作家缜密的构思,它如同欧・亨利的作品一样,给人一个出人意料的感觉。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最终一句――“她,又笑了:那泥土,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