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呵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键有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监护缺失,这些问题全部严重地影响着留守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家庭、学校两方面提出了提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议
中图分类号:G444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5-0165-02
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的儿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因为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多由祖辈照料,打破了原来稳定的家庭模式,造成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使她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老师既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所以,老师更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使她们在缺失父母爱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身心的全方面发展。怎样结合小学生校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实际,培养她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则尤为主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在中国,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许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关键经济产业全部集中在沿海及各大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活质量差,难以满足生活需要,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再次,城市人流复杂,民工工作又极为辛劳,怕没有多出的时间照料孩子。另外,民工工资很低,难以负担孩子在城市里高额的生活和教育费用。这就使得大部分农民将儿女留在农村,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觉即使有少部分留守儿童能正确定识自己,自律、自强,乐观向上,学习成绩优良,不过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无目标,学习习惯差。这就使得这些儿童对学习越来越不关心,常迟到、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等。
。儿童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最早是受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并把学到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准则。所以,缺失了父母在言行举止和教育等方面的引导,使她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认识上的迷惑。关键表现为自信心不足、自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
。因为长久缺乏父母的关爱,能够说这些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使得这些孩子缺乏了和父母最基础的交流和倾诉的机会,从而造成她们心理情感的偏差。关键表现为内心封闭,情绪消极,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性格孤僻,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她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其中焦虑的%,抑郁的%。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 400 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觉,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的分值均高于全。
三、对留守儿童诸问题的提议
。
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法,多和孩子相处、沟通。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