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秭归:端阳寻根问祖,,探秘千年民俗.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秭归:端阳寻根问祖,,探秘千年民俗.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秭归:端阳寻根问祖,,探秘千年民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秭归:端阳寻根问祖,,探秘千年民俗

  哪里的地名是一个传说,却带着千年的期盼?哪里的名士被华人铭记千年,被子孙膜拜千年?哪里的农民能吟唱诗词歌赋,曲调千年传承?哪里的饮食为一人而开创,亿万华夏儿女共同分享?秭归,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秭归,一隅高峡出平湖的盛景。秭归,一片人才辈出的山水之滨。从夔子国走出来的秭归,一个从三千年前走出来的秭归,这里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家乡,这里是三峡大坝电力输出的动力之所,是端阳节****俗的起源之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一个人杰地灵的端阳民俗圣地,两千多年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俗经年不停。
  屈原投江百姓闻之凄然,纷纷包粽子投入汨罗江,以保全屈原的尸体。消息传回故乡后,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故乡的山顶向南方呼叫:“我哥回!我哥回!”直喊到喉咙出血,抑郁而终。相传屈幺姑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喊叫的声音仍是“我哥回”,大家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故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深情。以后“子规”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秭归”。
  秭归乡土祭屈魂
  “归来哟——归来哟——”用秭归方言唱和的招魂曲苍凉悠扬。又是一年端阳时,婉转悲恸的《招魂曲》,在屈原诞生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乐平里上空久久回响。又是一年端阳佳节,自2021年中国端午节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秭归屈原故乡端午****俗文化节便成为了国家级文化节庆活动。6月16日早晨,一年一度的秭归乐平里乡亲祭拜屈原仪式在屈原庙正式开始,这标志着2021屈原故乡端午文化节五大民俗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秭归县屈原镇群山环抱,山色空蒙,宁静安详,青青田埂。当地的父老乡亲、三闾骚坛社员和来自归州镇万古寺村的屈氏后代早早地聚集在屈原庙内。屈原庙坐落在乐平里北沿的降钟山麓,既是当地祭奠屈原的固定场所,也是村民谈诗论道的地方。这是峡江地域明清时期经典的民居建筑,青瓦粉墙,外有飞檐,四角高翘。庙堂内装饰着艾草、修竹和兰草,屈原塑像神色凝重,举步欲行,塑像前安放着屈原的灵位。
  在这个只有200户村民的小山村,千百年民风民俗沿袭至今,当地人满怀对屈原的崇敬,仍然保持着最原始、最传统的祭奠方法,搭建祭台、摆放供品,用民间的方法祭奠屈原。庄重肃穆的屈原像前,摆上了屈原笔下最为钟情的香草、兰花,庙内外门廊上挂满了艾草、菖蒲。屈原庙前广场上,数十面楚旗迎风招展。
  屈原后代们入庙后,在雕像前慢行一圈,正襟束带,进献祭品,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三闾骚坛声誉社长、“为屈原守灵的诗人”徐正端恭读祭文。83岁高龄的徐正端老人义务看管屈原庙二十余载。三闾骚坛的“泥腿子诗人”、 身着素服的屈氏后代,和当地男女老少依次向屈原雕像跪拜行礼,寄托她们对屈原永远的思念。
  “归去来兮,天,不可上兮,上有云程万里……”这是屈乡特有的呼叫屈原灵魂的祭奠仪式——招魂礼。招魂曲是古代传承下来的,但祭文是主祭官依据自己对屈原的了解重新撰写的,每十二个月的全部不一样。今年追悼文是歌颂屈原的爱国之情。
  屈乡乡民一直保留着先祖传下来的吟诵“楚辞****惯。这里创建了全国唯一以咏“骚体诗”为主,以纪念屈原、宣传屈原为目标的农民组织“骚坛”诗社,延续至今。那时她们就用这种最传统、最古老的方法纪念屈原,每逢端阳节,这个“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社员们登台献诗,凭吊屈原,讴歌时代。在乐平里,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