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菽海飘香 稻菽飘香.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菽海飘香 稻菽飘香.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菽海飘香 稻菽飘香.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菽海飘香 稻菽飘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大豆的国家,在先秦文件中,就有栽培大豆的记载,《诗经》中多处提到的“菽”,就是指大豆。而从出土的遗存看,先民对大豆的驯化,比文件记载的要早得多。对大豆进行加工利用也很早,技术水平之高,工艺之细腻,利用范围之广,令世人惊叹。
  千百年来,在怎样有效利用大豆蛋白质方面,中国古代劳感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商周时,大豆是五谷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大豆一跃成为主食,文件中并称“菽粟”,但当初加工方法简单,关键是贫者之食,所以连续时间并不长,其后便向应用更广泛的副食方向发展。战国后期,长江中下游即有豆豉和豆酱出现;北魏时,豆豉和豆酱的生产工艺日臻成熟;今后,酱、豉的生产技术又有了深入的发展,不仅品种增加,还逐步衍生出酱油。豆腐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汉时就有了完整的豆腐生产工艺;宋代以后,多种豆腐制品层出不穷,明代出现了豆腐发酵制品――腐乳,堪和奶酪媲美。
  调味鲜胜于咸
  豆豉、豆酱、酱油是利用微生物对大豆进行发酵,经过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将大豆蛋白分解成氨基酸。发酵作用破坏或消除了存在于豆类中的抗营养或有毒原因,而且去除了恼人的豆腥味,使之成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高级调味品,是中国劳感人民首创。
  豆豉的起源比较早,历代记载的豆豉制作方法也很多。东汉《说文解字》中“配盐幽”四字,应是最早的豆豉制作方法,马上大豆生霉,再加盐发酵。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豆豉加工工艺十分具体,从作豉的场所、时间、温度,和原料的选择、成品的保留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以后的发展中,各地还分化出了多个多样的名牌豆豉,工艺也更趋复杂,品种有干豆豉、水豆豉、淡豆豉、咸豆豉等。从发酵类型上看,有曲霉型、毛霉型、细菌型和根霉型等不一样的工艺,但仍以曲霉型为主。
  豆酱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之前,在1972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中有多种多样的酱食品,其中就有豆酱。西汉史游《急就篇》有“芜荑盐豉醯醋酱”的句子,唐代颜师古注:“酱,豆合面为之也。”这里提到的“酱”在日常生活中已是一个常见食品。因为豆酱味美,又富含多种营养,调味佐餐皆可,自然而然成为古代农家必备之物,制酱也在农事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东汉•崔《四民月令》载:“可作诸酱。上旬炒豆,中旬煮之,以碎豆作‘末全部’。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能够作鱼酱、肉酱、清酱。”“末全部”就是一个豆酱。《齐民要术•作酱法》中的作酱方法是唐以前豆酱制作的代表,采取的是天然发酵法,唐以后又有深入的发展,韩鄂《四时纂要》中有“十日酱法”,改“密封罨黄”为“通风制曲”,一次制曲成功,较之《齐民要术》中酱料和酱曲分开制造是一个大的进步。这么晒干后收起来,随时能够加水调盐晒制成酱,方法简便,便于家庭作酱。
  《齐民要术》没有专门制作酱油的记载,但已出现和酱油类似的调味品,姑且叫做“准酱油”,包含豉汁、酱清,常见于多种菜肴的调味。而豉汁最早见于三国曹魏时曹植的“煮豆持作羹,漉豉认为汁”。现在发觉统计有酱油名称的最早文件是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书中有数则食谱中使用酱油来做凉拌菜。因为酱油脱胎于豆酱豆豉,既保留了酱豉的色、香、味的优点,又没有酱、豉作为调味品的种种缺点,最终在多种调味品中独占鳌头,风靡世界。
  副食 温馨的美味
  豆腐的出现,开创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