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词的文学性不应回避|不应怨恨的诗词
翻开众多的古体诗词专刊、专集和报纸副刊、视听传媒等发表的诗词作品,和海量的网络诗词,我们发觉堪称文学艺术作品的诗词少之又少。有的诗词看单个字、词、句有文学性,但整体看又不能算“作品”。时下,更多的古体诗词是“三重”:反复古人、反复她人、反复自己。令人眼睛一亮的诗词作品难得见到。“似曾相识”产生的审美疲惫,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
文学性缺失,造成古体诗词生命力萎缩,影响了古体诗词的现代声誉,自然影响古体诗词的大众阅读。
生命力萎缩的表现之一,是语言陈旧老套。几千年的古典诗词,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是以文言文为基础的,经过一代又一代诗人发明、累聚起来,含有巨大的传统习惯性和传统覆盖力。这个语言系统流淌成一条中华诗词的河流,产生了唐诗宋词两个文化高峰,也产生了许很多多的诗词大家。我们不能说这个语言系统不好。不过今天时代变了,书写的方法也变了。今天是白话文写作,又全方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异结果,包含语言和思维。假如依然使用一成不度的文言文语言系统,显然不合时宜,也会产生时代隔阂。可是今天的很多诗词写作者却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古诗词就是要根据老样子来写,有的甚至极端地认为越老气越好,越老气越典雅;不这么写就不是中华诗词,更不是好的中华诗词了。这跟时下很多中国画家、书家穿唐装、履布鞋,而油画家着牛仔服、留长发是一个思维定式和一个形式追求。先不论艺术性怎样,起码得让人家瞧上一眼,就知道咱操的就是这行。时风所及,变之何难!诗词作者总是不能从旧的语言体制内走出来,从旧的语言阴影里走出来。所以,今天不少古体诗词写作,进行的还是传统语言的流水线作业。这个语言系统被存放在一个公共仓库里,而且分门别类,码放得整整齐齐。还被编成一套一套的诗词语言大全,风景类、送别类、节日类、季节类、边塞类、爱情类……可谓应有尽有。门是敞开的,诗人根据需要,随时去拿、去取。诗大家经过训练,大全部轻车熟路,成竹在胸,也不用多看多想,闭着眼睛就能够抓一把她所需要的“现成语”回来,嵌进诗词里。因此就出现了时下很多诗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语言现象。根据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诗词,就如市场上的行画,看上去还真像那么一回事,但细一考究,又离文学越来越远。
古体诗词因为形制是统一了的,那么对语言的要求就尤其苛刻。说语言是诗词的一切也不为过。诗词创作成也是语言,败也是语言。当然,古体诗词能够多个多样,能够保留“文言文”写作方法。不过,毕竟今天的诗词面正确是现代文学的背景,面正确是今天的人民大众,真要把古体诗词当做一件现代文学事业去做,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就得是现代语境下的写作,必需在现代语言上狠下一番功夫。依我看,是要进行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革命l生转变,完成“五四”以来没有完成的诗词语言革命。
纵观古体诗词的语言规律,无外乎两条:一条是“语言要随时代”;另一条是“语言是自己的”。“语言要随时代”,是说诗词语言一定要伴随时代的发展改变而改变。时代的声息就是诗词的声息。时代怎么发音,诗词就要怎么发音。不能让读者读你的诗词,读到的尽是前人的、古人的、死人的句子。“语言是自己的”,是说语言一定要有自己的个陛。是你的喜怒哀乐,是你的呼吸吐纳,是你的鼻子眼睛。语言是钓鱼的诱饵,看着爽眼,闻着有香,嚼着有味才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