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懿.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懿.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懿.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懿

  “童心”,是一个主要的古典文艺美学范围,但同时又是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常常使用的概念。现在的学术界,研究者们大全部聚焦于“童心说”的义理内涵和思想渊源,对其文艺美学内涵阐释不够。笔者拟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挖掘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经过和“老成”说的互补性比较、阐释,深入完善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意义。
  一
  “童心说”是四百年前李贽高扬的一面思想旗帜,意在于反传统、反礼教,提倡人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正所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心说”的提出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初“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社会现实,高举“人欲即天理”的叛逆大旗,呼叫真人、真情,反对假情、假理,提倡自然人性论。她把从哲学层面提炼出来的“童心说”用在文论方面,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其目标首先是反对文以载道的传统看法,纠正充斥当初文坛无病呻吟、泥古模拟的毛病;其次,亦是李贽对文艺创作和审美批评的深切体会,含有丰富的意蕴。
  首先在文学创作方面,提倡有为而作,认为只要是发自真心至情的皆成至文,皆可推陈出新,也就是“为情而造文”,而非“为文而造情”。文章写作应该是强烈的感受蓄积在心中,使作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只能借助于创作宣泄表示而出。很多伟大的文学创作,非作者本人要写,而是作者受感情的驱使不得不写,就象巴金所说:“仿佛不是我在写文章,却是她借我的笔在生活”,“当然是我提起笔在写,其实倒不如说是她们自己在生活。”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旦开启,便一发不可收拾,任由胸中***自由飞泻。这正是“童心自出之言”,自然会产生真诗文,真创作。李贽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她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堍。
  其创作观和屈原的“发愤抒情”说、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的主张一脉相承,由此出发,李氏评价《水浒》是高出于六经之上的好作品:“《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此传之所为发愤矣。”
  其次,在文学内容方面,李贽推崇自然化工之为美。既然“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人的直觉的自然表现,那么表现童心的文艺作品当然要“由乎自然”,不能有丝毫“牵合矫强”。她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化工”实际上就是造化自然之美,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没有任何人工雕凿的痕迹,这种艺术表现正是童心的所见所感所描,和童心的赤诚品质相对应,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画工”则不然,《琵琶记》未有至情,处于“似真”、“非真”之间,造成感人的“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
  所谓“由乎自然”,就是说只有文学创作“顺其性不拂其能”,各人自有各人的性情,创作者顺乎自己的情性自由进行,文章才会彰显自然之美。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章法、格调、结构等形式上,全部不能矫强拘泥,“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在李贽看来,文学创作不但要打破传统的外在枷锁,其内在的多种清规戒律也应被抛弃。真正的艺术是排除了人为的自然而然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