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章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豌豆杂交试验
P 亲本红花×白花→ F1红花→ F2 红花:白花=3:1
(二)基本概念
性状相对性状亲本(父本,母本) 子一代(F1) 子二代(F2)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分离现象
1
(三)试验结果
表现出双亲中一个亲本的性状
既表现出显性性状,又表现出隐性性状
:1
其它性状的分离比,见表5-1
2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一)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基因)假说
;
,配子中只含其中一个
,其基因各自独立,不相融合
,来自双亲的基因各自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随机结合。
3
图5-1 分离现象的解释
4
(二)基本概念
等位基因——在体细胞内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R, r)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成( R R, R r, r r, )
表现型——生物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纯合体——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相同的(R R, r r )
杂合体——组成基因型的两个基因是不同的( R r )
5
(三)分离定律的验证
——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使杂合体所带的基因和数量得以表现
R r × r r → R r 和 r r 比例为1:1
——本株植物自花授粉
R R × R R → R R
R r × R r → R R :R r :r r =1:2:1
r r × r r → r r
6
三、分离定律的扩展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杂合体表型与显性纯合体相同
果蝇正常翅×残翅→ F1正常翅→ F2 正常翅:残翅=3:1
家鸡光腿×毛腿→F1光腿→ F2 光腿:毛腿=3:1
——杂合体表型为双亲的中间型
金鱼透明×不透明→F1半透明(中间型)→ F2透明:半透明:不透明=1:2:1
牛红毛×白毛→F1沙毛→ F2红毛:沙毛:白毛=1:2:1
7
——杂合体表现出双亲的性状(镶嵌型)
人类的MN血型有三种:M型、N型和MN型,依红细胞表面抗原而定。
M型(LMLM)产生M抗原;
N型(LNLN)产生N抗原;
MN型(LMLN)产生M抗原和N抗原。
8
(二)复等位基因——群体中,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有两个以上的基因
黑(C) h) 喜马拉雅(ch) 白化(c)
等级显性关系 C > cch > ch > c
黑(C C, h, C ch ,C c)
h ,cch ch ,cch c)
喜马拉雅(chch ,ch c)
白化(c c)
9
表型——A型、B型、AB型和O型
由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备:IA IB i
A型的基因型——IA IA IA i
B型的基因型——IB IB IB i
AB型的基因型——IA IB
O型的基因型——i i
显性关系:完全显性 IA > i IB > i
共显性 IA = IB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