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后发”语境与核心历史观.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后发”语境与核心历史观.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3/11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后发”语境与核心历史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后发”语境与核心历史观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要〕 历史观是政治家经国治世的观念之源, 后发展和现代化实践是当下中国最核心的历史场景和解读政治家历史观的现实基础。江泽民同志作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现代化运动的领导者, 其基于“后发”特殊语境的核心历史观主要展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世界历史观, 整体历史观, 历史个性观,历史中轴观, 历史动力观。
  〔关键词〕 江泽民; “后发”语境; 核心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999 (2007) 03 - 0087 - 05
  
  自1840年至当下, 中国矢志追求的核心变局, 无疑是“后发”情势下的现代化运动。现实激荡的升华, 必然导致精神世界的激荡
, 历史之思也不例外。思想观念的生存状态大约有两种: 即有意与现实保持距离与独立,仅作为纯学理的思想漫步或观念纷争; 而作为政治或准政治人物特有的、与行为“合作”的思想观念, 包括历史观, 因借助体制的力量, 而被制度化为广义的“领袖”思想, 并在历史运动中取得核心观念(史观) 的地位, 所以, 讨论当前中国“后发”语境下的核心史观,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核心史观与中国现代化的“后发”语境
  
  (一) 关于核心历史观。经验告诉我们, “人类的生活是生活在时间的深度上; 现在行动的发生不仅在预示将来, 而且也是根据过去。假如你随意忽视, 不去思考甚或损伤过去, 那么你就妨碍自己在现在去采取有理智的行动。”〔1〕无独有偶, 李凯尔特曾说: “我们人既是自然界, 又是历史, 我们的本性表现在继承中, 我们的历史表现在传统中。”〔2〕所以说, 认识历史是认识人类自身以及人类所拥有的全部客观条件的最重要的途径。从人类审视自我的思想方式看, 人们“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 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 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 就是说, 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3〕。―――即历史的方法论。因此,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4〕。所以说, 在我们的观念体系中, 历史观更能使人在确定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变得越来越自觉, 在强化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时, 变得越来越有效。
  历史对当下的纠缠, 通常有两种途径: 一是遗留的知识和技术; 二是积淀的观念和认识。对于观念和认识的态度, 可以依附或捍卫既成的真理和知识, 做不能引领时代进程的坚守; 也可以致力于知识、思想和价值的重建, 参与建立一个人文新时代, 但无论如何, 只要这种态度和行为仅仅踯躅于思想间的流连或“独善其身”的追求, 那么其物化的现实力量就极为有限, 就不足以成为“核心历史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统治阶级“还作为思维着的人, 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 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 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即当历史观成为政治人物持有的、借助体制的力量并与其执政行为“合作”的思想观念时, 它就因为被“制度化”而取得了核心观念的地位。
  (二) “后发”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发端于早期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的“世界历史”, 这一历史变故
, 造就了两种事实: 在历史本体方面, 基于全球性的现代化实践, 世界上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现代化“原发”与“后发”以及“示范者”与“学****者”的对立和差异; 在历史观念上, 产生了“世界历史”观, 它要求我们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来理解整个世界, 关注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中国从1840年起即不得已陷入了这种历史和观念的僵局。
  至20世纪, 虽然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裂变, 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和动荡中产生了与之相抗衡的新的世界性政治力量, 但是从世界整体运动的视角看, 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核心的世界性体系并没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