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据2010年统计,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32%,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长沙市心理学会2009年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排在前五位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扰、情绪失调、职业理想和未来取向不明、青春期成长烦恼等。我们该如何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切忌将开设的课程学科化
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于是,各地中小学纷纷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从课程的设置、人员与设施的配备等显性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也仅仅是一门学科而已。
随着现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几率逐年增加,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并切实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对其缺乏深入的、系统的、规范的了解和把握,在实践中,仍存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的现象,出现了课堂上的简单说教、硬性灌输,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的做法。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育人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应该运用多学科的教育教学技术和理论,运用恰当的心理教育方法与手段,有效地保障、促进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就这一层面而言,多数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仅是一门“应景”的学科,形同虚设。
二、科学解读心理健康的内涵,防止衡量标准规格化
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保持良好、稳定的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生命活动,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中小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充分解读心理健康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是消除了一切可控与非可控因素而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正如人的生理存在亚健康状态一样,心理健康也不是绝对的。
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测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更加注意这种中间状态,不能以硬性标准将健康与非健康赋予规格属性,将学生心理一刀切地归结为非健康或健康的范围,因为人很多时候会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临床上不会显现精神疾病状况,行为上也不会出现异常,但如果不对这种中间状态加以调控,它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向于疾病状态。
三、正确区分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避免心理教育工作德育化
心理性的行为问题多半由生理问题导致,不会对他人造成深层次的影响,这种行为多数情况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道德性的行为则不然,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