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2021年答司马提议书.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答司马提议书.docx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1/3/13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答司马提议书.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答司马提议书

篇一: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整体安排:
  《答司马谏议书》为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本文经过作者对司马光
  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情况,表明自己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本文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反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终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教授这一课,我安排用一个课时:
  教学步骤:
  ① 文言知识梳理、解读题目
  ② 掌握文中作者是怎样驳论的
  ③ 总结学习方法
  ④ 部署作业
  学生分析:
  学习该文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如:少许文言字词
  的积累,文体知识的了解 《论语》的语录体,《游褒禅山记》游记等 。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任报有一个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心态。文言文的难度位居首位,关键原因在于,文言教学枯燥,大量字词了解,段落背诵,学生不能从中有所收获,因此面对这么的情况,更应该活跃文言教学课堂,利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学能领会到文言中所表现的道理,并融汇于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完善。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在巩固之前的教学基础同时,要积累学生学习文
  言的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主旨的能力,使学生在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积累一定文学常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经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
  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2.学生经过朗诵,琢磨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领会《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层次清楚的文章结构。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教学媒体:
  1.使用多媒体。在合适教学点出示教学关键,扑捉学生视觉,刺激学生思
  考,使学生更明晰教学内容。
  2.设计黑板板书。可立即为学生整理思绪,穿针引线。
  教学起点:
  课前已部署作业让同学预习,了解字词,疏通文章大意。
  教课时间: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文言讲解,解题 12分钟
  。老师抽问关键字词的读音或字义及关键句的翻译。
  学生以抢答形式回复。假如还有不懂的字词,请同学先做好勾画,课后自己查
  找处理。抽问内容:
  字音:
  强聒 guō 辟 pì)邪难壬 rén)人 怨诽 fěi) 不恤 xù 国
  事
  字义:
  强聒:强作讲解。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重复:书信反来。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和民争利。
  拒谏:不接收他人的意见。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相互。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敢知:勇于领教。知,领教,接收。
  区区:情意真挚。
  翻译句子: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以上内容以投影展示
  2.文言部分结束,回到课文题目,老师提问:
  ①我们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答司马谏议书》,这个“书”字是什么意思?
  要求全班齐答。 书信
  ②从课前的梳理文意中我们能够知道这是一篇什么文?
  请部分学生回复。 驳论文
  老师明确: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全文关键驳斥以司马光的谏议为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法
  的指责,因此属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
  设计说明
  以抢答加分为形式来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及增强学生课堂参加性,也提升字
  词教学效率,抽查字词句为常考易错处,利用这么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
  吸收更多知识。再顺势解题,进入文本学习。
  二、掌握作者怎样驳论 23分钟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提问:王安石为何要写这封信? 板书:王安石
  老师明确: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板书:司马光
  2.已明确写信原因——为自己辩解,请同学自由朗诵第二自然段,思索屏幕上提出的问题 待同学开始阅读后出示提问 :
  ①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②王安石相对应是怎样反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