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新世纪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世纪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doc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2021/3/15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世纪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世纪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摘 要:在新世纪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中,李瑛、朱增泉、王鸣久等非藏族诗人在反思西藏高原的生命之美中探寻着人生的意义。一些藏族诗人则在藏民族文化身份意识的支配下显现出跨越时空的家园意识。新世纪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在全球化语境中促进了文学西藏的生产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新诗;西藏;生命;文化;家园
  
  在新世纪世俗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新诗没有放弃自己的职责,许多诗人自觉地关注西藏这片热土,抒写了关于西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诗之思。李瑛、朱增泉、王鸣久等非藏族诗人在反思西藏高原的生命之美中探寻着人生的意义。一些藏族诗人则在与新时代共鸣的节奏中唱响了跨越时空的家园意识。

  一 非藏族诗人的创作
  在新世纪中国新诗的西藏抒写中,以李瑛、朱增泉、王鸣久、王族为代表的军旅诗人的作品令人瞩目。他们的诗歌多着眼于生命的发现及藏民族文化魅力的发掘。
  李瑛的组诗《走进西部高原》直面西藏高原的苍凉。《一粒沙》道出了诗人对生命哲学的凝思:“一粒沙落在我的肩膀上,庄周梦回,我愿是一峰骆驼。”《谈话》以游客的对话道出了荒僻高原的生命激流。他另外一首《哈达》,由哈达联想到“喜马拉雅山头的白雪”、“雅鲁藏布江的清流”、“藏北草原的白云”,生命完成了一次次的演变,诗人的体验始终没有离开那圣洁的白色。朱增泉的组诗《西藏之光》通过藏族女孩的微笑和康巴汉子奇特的装束,揭示了藏族人在缺氧的自然环境下顽强的生命力。康巴汉子的豪爽在“灿烂、冷峻、棱角分明”的笑声中显现出来。
  满族军旅诗人王鸣久于2001-2002年间创作的长诗《西藏之门》①堪称新世纪西藏书写的一首颇有哲理深度的生命之思的作品。《西藏之门》包括《幻鱼》、《天悬》、《凌虚》、《羊歌》、《坐水》、《美殇》、《嘶风》、《听幡》、《天淖》、《麦神》、《朝圣》、《天路》、《归婴》、《慈光》、《沐洗》等,运用丰富的意象组合,升华出幽远的意境。有评论者认为:“诗人借助梦幻般的诗句在洁白雪域、蓝色天淖、红铜寺院、五彩经幡和古格遗址、牦帐边进行心灵漫游,对人类的演进,生命的迷茫,时空的永恒,自我的渺小,灵魂的拯救和精神的皈依进行了一程程的探寻、思索与感悟。”②这无疑是对该诗中肯的评价。

  “鱼”在中国民间神话中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在诗人眼中,“鱼”成为自我放逐的生命载体。诗人幻化为鱼,追寻着西藏高原独特的生命存在,置身于浪漫主义的想象中,诗人获得了自我的超越。“鱼在鱼化石里咬破时间,/我看见十二株海百合伸出清澈手掌,/我明白,我必须逆流而上”,这是一次痛苦而幸福的生命还原,人复归于鱼,才会有新奇的发现与追问。“纤尘不染,香在高寒,/三指雪莲,是我们永生也达不到的高度。/柔肠百转中我仰天长叹,/有钟声如鸟,纷纷扬扬落满双肩”,诚然,雪山的宁静来自于其洁雅的品质,人的企盼有时很难实现,但由于精神的牵引,往往会产生跨越时空的美感,王鸣久在诗中传递的便是这样一种能抵达人的心灵深处的力量。
  羊在藏族先祖看来是“善神”的象征,王鸣久借民间传说演绎着关于羊的神话。在第四章《羊歌》中,诗人仿佛身处远古的蛮荒年代,孤独而不寂寞。“天上村庄已远,王不顾人迹杳然,/巨大空旷扑面而来,荒凉布满鞋尖。/哦哦,西藏之西,裸原之裸,/哦哦,人比神少,水比冰寒。/我像一只孤独的羊,四处弥漫。”人与神,水与冰之间的转化已非物理意义上的,而是一种人文意义上的沟通。接着梦一般的藏族女儿的出现,她的歌声高吭,让诗人感到了神奇。

  “诗的表现所提供的……是把单纯的抽象理解推开,让位给实在具体的东西。”③《西藏之门》第六章《美殇》写高原生命的悲怆之美,是通过健美的雪豹、雪鸡、呢喃的棕头鸥被枪声震得四散逃命及三千藏羚羊惊恐万分的残酷现实来获得的醒悟。“坐在万物深处,我心垂满羞惭,/仰望大树,进退两难――/我,可以变回去吗?”痛定思痛,家园的失落已潜入到历史深处,重振家园的雄心在彷徨中萌发。第七章《嘶风》写时间磨砺中的人世沧桑,充满了思辨之美。“你可以三十年改变一座江山,/但你一辈子也没把一个人改变。”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力量十分有限,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