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后浪推前浪,希望到失望.doc.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后浪推前浪,希望到失望.doc.doc

上传人:cby201601 2016/5/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后浪推前浪,希望到失望.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后浪推前浪, 希望到失望一“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处处鲜”, 这是毛泽东在“文革”前夕的一首诗中传达的心声。察识和选用“新人”,是晚年毛泽东心中的一件大事。在他看来,面对新事物,有的老干部已经跟不上形势, 跟不上自己的思路, 有的因接触实际少了而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特别是到了 60 年代中期,即使比毛泽东小 10 岁左右的那批革命家,也已步入花甲之年。培养接班人成为当务之急, 很需要把一批思路跟得上形势, 符合未来期望的人提上来使用和观察。毛泽东当时比较注意从三类人中发现和培养“新人”。一是工人农民中的代表性人物,特别是劳动模范和下乡知识青年。 1964 年生日那天,他专门请在京开人代会的劳动模范和部分领导干部一起吃饭, 大体有这方面的考虑。二是理论秀才。三是青年学生。这后两种人在“文革”发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造舆论推波助澜的是一些理论秀才, 在前面冲锋陷阵的是青年学生中的红卫兵造反派, 随后在城市和农村涌现的各种造反组织, 闹得就更厉害了。这些人中出现了一批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人物, 他们联手成势, 借势而兴, 大体属于“文革”中的“新人”群体。“文革”全面爆发前后, 毛泽东对红卫兵怀有莫大期待, 希望满怀***和憧憬的年轻人把现实冲一冲, 也设想从中发现和锻炼一些可托付未来的人。他在 1966 年3月 20 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说得很明确: “我们的政策是不要压制青年人,让他们冒出来。接班要那些年纪小的, 学问少的, 立场稳的、坚决的, 有政治经验的。学生要造反, 不起来不行。”同年 8月7 日,在审阅《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稿时, 提出将稿中“一批无名小卒成了勇敢的闯将”一句中的“无名小卒”, 改为“无名青少年”, 情感倾向很明显。可以说, 大致在 1966 年底以前, 毛泽东对“新人”多以好话期许。二早期红卫兵组织成员, 有的基于青春叛逆的冲动, 有的怀有改变现状的责任, 有的为释放积郁已久的不满,有的则缘于从小接受的理想激发和对未来的憧憬,总之是情况各异。其中有一部分得风气之先的干部子弟和头脑冷静站位较高的人, 发现造反的势头偏离了原本的理解, 或因冲击到了自己的家庭或自小崇拜的父辈英雄, 或主动急流勇退, 或自然而然地被边缘化,有的甚至成为激进分子的对立面。奋勇直前的激进分子很快推着局面朝着毛泽东担心的方向发展, 他们多多少少在想象中把自己定位成了打碎旧世界的革命家角色,以“革命无罪, 造反有理”的口号张目, 大行过激之举, 把局势弄得越来越乱。毛泽东毕竟是有经验的大政治家,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 也已不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毛泽东发动“文革”固然是为了防修反修,甚至不怕“天下大乱”, 但并不是要摧垮他自己创建和领导的党, 何况中国共产党已经是全面肩负国家治理和建设使命的执政党,怎么能够推倒一切从头再来呢? 各色造反“新人”们的举动, 触及毛泽东的底线。此后他明确把“文革”的错误归为两条,一条是“打倒一切”,一条是“全面内战”。这两种情况,盛行于 1967 年和 196 8 年。所谓“打倒一切”, 老干部首当其冲, 背后是党的历史传统和现行的各种秩序; 所谓“全面内战”, 就是各派之间斗得厉害, 比着谁更“革命”, 谁更“正统”。这两条错误表面上是搞无政府主义, 背后是一些“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