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现象的分析
摘要:从不同角度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原因,并列举 了人民币对内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人民币对外升值对经济发展带 来的有利方面和负面作用。结合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原因,给出 了应对建议。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现象从根本上看是我国经济对内 失衡和对外失衡的表现,需要有步骤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
关键词:人民币对内贬值;人民币对外升值衡
中图分类号:F832
一、背景
在现代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的经济现象,这些现象与已 有的经济概念似乎背道而驰,其中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并存就 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如北京“丰泽园”刀切馒头从2006 (五个装,500克),价格上升 的速度还是相当惊人的(见图1)。“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 “吃”这个方面以外,老百姓从住房、医疗、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都 深刻地感受到了物价的不断上涨以及人民币购买能力的降低。
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最多的话题却是人民币升值问题,2013 年美国财政部发表半年一度的贸易伙伴货币政策审核报告,如同十多年来 的惯例一样,在报告中虽然没有给中国正式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但是
美国财政部保留了对于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的描述。而欧盟、日本和美 国站在一起,千方百计逼着人民币继续升值。
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进行汇率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以后人民币一直 处于上升通道中。2006年6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8”,2008 年5月“破7”,2014年1月7日,, “破6” 指日可待。可以看出,2006-2013年的八年间,人民币升值幅度高达 32. 37%。
为什么人民币在国际上对美元明显升值,而在国内相对于资产有大幅 贬值呢?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变动想法,也就 是说通货膨胀率上升,本币贬值;反之,通货膨胀率下降,本币就会升值。 但现在人民币的表现却与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汇率 与通胀率成了同方向变动。所以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并存现 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人民币内部贬值的原因
本文认为,人民币内部贬值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影响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过后,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由于全球经 济的一体化,使得通货膨胀能够在国家之间传导,所以中国也不能避免。 通货膨胀是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的主要因素之一。食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 涨会带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最终使全国CPI上扬。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1月9日公布的数据,2013年12月份,全 %。其中,城市上涨2. 5%,农村上涨 2.
5%;食品价格上涨4. 1%,%;消费品价格上涨2. 2%, %。2013年,%
(见图2)o
(二) 对人民币汇率上浮幅度的控制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近年来,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实 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了避免人民币快速升值,央行被动投放大量的基础 货币,来吸纳市场上多余的外汇资金,于是造成一方面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明显高于实体经济需求,产生流动性过剩。再者,外 汇储备和高通胀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 其增加必定扩大基础货币投放,随着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过 快增长,加剧了通胀压力(见图3)。
(三) 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抬高消费价格
原油是一种工业原料,其价格上涨会引起其它一些原材料价格的上 涨,增加产品成本,导致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输入型通货膨 胀(见图4)。也有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我国人民币对内贬值的趋势恰 好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机吻合。金融危机时期,美国输入型通货膨胀 使得国内美元的货币购买力大大降低。美元贬值驱使大量流动资金从资本 市场向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转移,从而推动了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这当中就 包含了能源价格的上升。中国作为原材料进口大国,原油、矿石等原材料 都需要在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输入成本的提高造成了国内物价上升,引发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从而人民币购买力下降。
(四) 人民币对外升值预期也会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2005年中国汇率改革以来,双顺差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由于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会投放 大量基础货币。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存在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