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固定资产准则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1. 定义变化
2. 确认条件变化
3. 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
4. 规定弃置费计入成本
5. 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影响计入损益
第1页/共34页
定义变化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定义未包括单位价值标准。
2. 确认条件变化
初始确认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后续支出的确认
与固定资产有关并符合资产定义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第2页/共34页
新的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即在确定预计净残值时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企业准备出售固定资产时,应复核其预计净残值,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净残值通常应等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也就是说,预计的处置费用应当在初始计量时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其金额应当为折现值。
第3页/共34页
信用期间的限制: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第17号准则《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6. 规定了作为投资的固定资产公允计价
新准则对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计价,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要求,即如果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就不能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第4页/共34页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同: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原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应当计入账面价值;其增计后的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的后续支出,应当确认为费用。
新准则要求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这些折旧相关因素进行复核,对不符合当前情况的折旧因素进行调整。
第5页/共34页
二、固定资产准则应用要点
1、固定资产概念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强调持有资产的目的和资产的使用寿命,对资产的单位价值没有要求必须超过某个水平。
2、固定资产准则的应用要点
(1)固定资产的基本会计程序:购建、折旧、处置
(2)准则的规范范围
第6页/共34页
三、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程序
1、固定资产的确认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固定资产应分项确认
固定资产的“单位”,是企业管理以及会计核算上的重要问题。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第7页/共34页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通常包括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等。若这些支出符合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
后续支出不符合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改良支出,应予资本化,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合理进行摊销。
第8页/共34页
三、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程序
2、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1)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①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 买价 + 增值税 + 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