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文档名称: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pptx

格式:pptx   大小:1,378KB   页数:6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1/3/19 文件大小:1.3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概 述
第1页/共68页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 比重低于空气的常见的窒息性气体,在生产生活中,凡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均可产生CO气体。如炼钢、炼焦等生产过程中,家用煤炉产生的CO及煤气泄漏、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中毒,俗称煤气中毒。
概 述
第2页/共68页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是急诊内科甚为常见的疾病,可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损害,严重中毒者可因心、肺、脑缺血衰竭而死亡。经过及时治疗,多数可以痊愈,但部分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还会出现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
概 述
第3页/共68页
DEACMP是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治疗神志清醒后,经过数日到数周(约2~60 d)的“假愈期”后,出现以痴呆、精神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其发病率国内报道为10%~30%。其严重的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受到关注,但目前却无特效治疗,是目前临床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概 述
第4页/共68页
毒作用机制
第5页/共68页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机体,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以极快的速度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HbCO),其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300倍,并且不易解离,其解离速度仅为氧合血红蛋白的1/3600,且HbCO的存在还抑制HbO2的解离,由于HbCO不能携带氧,引起组织缺氧,形成低氧血症。
毒作用机制
第6页/共68页
CO可与肌球蛋白结合,影响细胞内氧弥散,损害线粒体功能。
CO还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A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链,抑制细胞呼吸,故CO 系细胞原浆毒物,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而体内对缺氧最敏感的组织——脑和心脏最易受累。
CO 与肌红蛋白(Mb)结合形成碳氧肌红蛋白(MbCO)使Mb失去储氧能力,血中CO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加重组织缺氧。
毒作用机制
第7页/共68页
CO中毒时,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所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最突出。
急性CO中毒致脑缺氧,脑血管迅速麻痹扩张、脑容积增大、脑内神经细胞ATP很快耗尽,Na+-K+-ATP泵运转功能障碍,细胞内钠离子积存过多,导致严重的细胞内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造成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
缺氧导致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发生细胞间质水肿,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毒作用机制
第8页/共68页
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可促发血栓形成,缺血性软化或广泛的神经脱髓鞘变,致使一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假愈,随后又出现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的迟发性脑病。
迟发性脑病的病理基础是大脑皮质脱髓鞘及苍白球软化、坏死。关于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存在如下几种假说:
毒作用机制
第9页/共68页
1、缺血缺氧机制
CO造成的缺氧是DEACMP的始动因素。
脑在严重缺氧时,能量代谢障碍,钠泵失活,钠离子、钙离子内流,其中大量的钙离子内流可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影响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引起细胞内水肿。
缺氧还使血管痉挛,继之扩张,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强,血流缓慢,形成微血栓,造成脑水肿及广泛性的坏死,神经细胞脱髓鞘。其中以大脑白质和基底节及苍白球受损最严重。
毒作用机制
第10页/共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