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急性心衰的流行病学
美国过去10年中,因急性心衰而急诊就医者达1千万例次。急性心衰患者中约15~20%为首诊心衰,大部分为原有的心衰加重。
急性心衰预后很差,住院病死率为3%,3年和5年病死率分别高达30%和60%。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急性心衰病死率更高。急性肺水肿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为12%,1年病死率达30%。
第1页/共49页
我国对42家医院3个时段住院病历所作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者超过60%;
心衰病种主要为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和高血压病。在这20年时间中,%%%%,入院时的心功能都以Ⅲ级居多(%~%)。此种住院患者基本为慢性心衰的急性加重
急性心衰的流行病学
第2页/共49页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可是由于药物治疗进展缓慢,有价值的新的药物寥寥无几;非药物治疗虽有较快发展,但其对象往往是重症和晚期患者,并不能使病死率和预后显著改善;又缺少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治疗证据匮乏。
我国关于急性心衰的研究严重滞后,缺少流行病学资料;急性心衰的处理各地自行其是,缺少规范,使病死率高居不下,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急症治疗的一个薄弱环节。
急性心衰的流行病学
第3页/共49页
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心衰)定义为心衰症状和体征新发或再发,逐渐加重或迅速恶化而需要入院接受急诊治疗。这一更新定义包含了既往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这已成为欧美国家急性心衰的最常见类型。
第4页/共49页
分类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衰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按临床类型分类;
结合ACCF/AHA心衰阶段划分的急性心衰分类方法;
2010年3月颁布的我国急性心衰诊治指南分类方法。
第5页/共49页
几种分类方法分类
ESC指南:慢性心衰失代偿、肺水肿、高血压心衰、心源性休克,单纯性右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心衰;
ACCF/AHA容量超负荷(肺和或全身充血)、严重心搏出降低(伴有低血压)及容量超负荷合并心源性休克;
结合ACCF/AHA心衰阶段分类慢性心衰恶化(75%):阶段C(结构性心脏病伴有或现有心衰症状);晚期心衰:阶段D(顽固性心衰需特殊干预);心发或再发心衰:阶段A最常见:结构性心脏病无心衰症状,阶段B也可见(有心衰高危险因素,但无结构性心脏病),或非A/B阶段
第6页/共49页
2010我国心衰分类
急性左心衰:1、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2、急性冠脉综合症;3、高血压急症; 4、急性心瓣膜功能障碍病;5、急性重症心肌炎和围生期心肌病;6、严重心律失常
急性右心衰:
非心源性急性心衰:1、高新排血量综合症;2、严重肾病;3、严重肺动脉高压;4、大块肺栓塞
第7页/共49页
急性左心衰严重程度分级
Killip法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塞Ⅰ级无心力衰竭;Ⅱ级有心力衰竭双肺中下部有湿性罗音,占肺野下1/2,可闻及奔马律,X线胸部有肺淤血;Ⅲ级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细湿罗音遍及双肺(超过肺野下1/2); Ⅳ级心源性休克、低血压(SBP<90mmHg)紫绀出汗少尿。
第8页/共49页
急性左心衰严重程度分级
Forrester法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Ⅰ级PCWP≦18 CI>,无组织灌注不良;Ⅱ级PCWP> 18 CI>; Ⅲ级PCWP<18 CI ≦ ,有组织灌注不良; Ⅳ级PCWP > 18 CI ≦ ,有组织灌注不良
临床分级适用与一般门诊和住院病人:Ⅰ级皮肤干暖肺部无罗音;Ⅱ级皮肤湿暖肺部有罗音;Ⅲ级皮肤干冷无/有肺部罗音; Ⅳ级皮肤湿冷有肺部罗音。
第9页/共49页
急性心肌梗死的Killip 法分级
分级           症状与体征
    I 级            无心衰
    II 级         有心衰,两肺中下部有湿罗音,占肺 野下
1/2,可闻及奔马律,X 线胸片有肺淤血
    III 级        严重心衰,有肺水肿,细湿罗音遍布两肺(超过肺野下1/2)
    IV 级        心源性休克、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紫绀、出汗、 少尿
第10页/共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