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区域城市化”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区域城市化”初探.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1/3/19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区域城市化”初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区域城市化”初探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结构体系变化以及城市群区域中心与腹地人口密度变动特征等问题,揭示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初步呈现出了“区域城市化”的形态,区域的中心与腹地之间人口城市化存在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高地;区域内大型城市节点数量有所增加;城市群区域的中心与腹地人口密度存在收敛特征等。
  关键词:人口“区域城市化”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据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和乔治亚大学的统计,2007年5月,人类历史上居住在城市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世纪。资料显示,
%,正处于诺瑟姆曲线(Northam Curve)所揭示的人口城市化加速阶段。若我国能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则城市化率应达到70%即城市化较成熟状态的水平,这意味着还要有近20%即2亿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必将对我国的生产、消费、能源资源消耗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给世界发展带来深刻变化。
  交通、信息技术革命促使要素自由流动成为可能,而要素更倾向于流动到一个合作的网络区域中或者说城市群区域中。譬如外商投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数量显著地多于其他区域。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入,也必然带来人口、人才等要素的流入,并且区域内部,资金、技术、人口、人才等要素的相互交流也更为活跃。因此,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其(城市群)区域之间的竞争,单个城市应该将其发展置于整个区域当中,将其所处的区域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孤立地关注其自身的发展,人口城市化应该从过去基于“城市”的城市化转变为基于“区域”的城市化。
  确实,尽管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但其人口城市化的区域格局并非均衡展开,而是呈现出某些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高地与其他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洼地并存的态势,并且伴随城市群经济形态的崛起,城市与郊区、中心与腹地之间人口城市化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显著,呈现出了人口“区域城市化”的一些特点。这是因为人口城市化不仅是一个伴随国内工业化的进程,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的,受到外商投资、对外贸易等全球化因素以及城市
-区域观等新区域主义观念的深刻影响。目前长江三角洲(下称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其人口城市化是否呈现出了“区域城市化”的特点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区域城市化”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概述
  “区域城市化”思想是由McGee T. Charles Greenberg于1990年代提出的。McGee T. Charles Greenberg(1992)、McGee . (1997、1998))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分析时认为,“扩展的城市群区域”(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是新兴国家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高地”,在全球化时代,新兴国家的人口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区域城市化”而非“城市城市化”的形态。他们认为人口“区域城市化”具有如下特点:城市郊区与中心城区、城市群中心与腹地的联系都较“城市城市化”时期更为丰富;城市群人口“区域城市化”的动力不仅在于乡城迁移,也在于都市周边区域就业非农化带动的郊区城市化。Victor (2001)研究首尔城市群城市化进程时强调,全球化时代,外商投资等“外生”因素对人口“区域城市化”的影响很重要,人口“区域城市化”具有“集中的分散”特点,即在巨型城市周围有大量中小城镇的集聚发展。
Ricardo Carlos Gaspar 、Edward Soja(2009)基于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框架指出,人口“区域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在于腹地与中心人口密度存在收敛特征、城市群区域内大型城市节点数量增加、人口城市化以城市网络形式展开等。
  国内也有一些对人口“区域城市化”问题的探索性研究。1994年许学强、周春山首次从Mc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