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青神竹恋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拨开历史的尘雾,从“坐标法”到“草图快速编织法”,从1厘米的宽篾到细如发丝的48丝,从手摇宫扇到《清明上河图》,在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的青神,竹编以地方文化动脉的姿态笑傲沧海,也收获了世界的尊重。
作为巴蜀人,对竹自然再熟悉不过,且不必说蜀南竹海的浩瀚,也不必说三苏祠里东坡先生胸中之“竹”,单是点缀在丘陵山间的那一丛丛,一片片,就有无限诗意。
一笼葱翠竹林,一户冒着缕缕炊烟的农家,就是一幅恬静怡然的田园风光。有竹林的地方,就有人家。“狗吠竹林中,鸡鸣桑树颠”,闲来就地取竹,剔丫、开块、刮蔑,编织各色物件。川人巧手,织就千年时光,赋予竹以新的生命,其中,又数青神竹编最为精妙。
一段初恋的传说
从眉山沿着眉青路行驶,一路向西,不过60余里,就到了青神。深秋时节,薄雾笼罩,竹影婆娑,青神像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亮的是阳光,暗的是竹影,摇曳的是竹叶。
青神,始建于西魏,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岷江从北至南纵贯全境40多公里,境内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因古蜀国王蚕丛,曾衣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因盛产竹子,又得了山水灵气,青神竹编便与众不同,成为唯一的“中国竹编之乡”。
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中岩山,是著名佛教胜地,山中青峰冥壑、流泉响石,号称“川南第一山”。进入山后可见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临池拍手,池中鱼儿便循声游至岸边。此刻抬头看池边石壁“唤鱼池”三个大字,书法飘逸潇洒、刻工精细传神,“唤鱼池”,真真合情合理合景之极。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前些年青神对外宣传“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引来不少争议。事实上,这个定位很真实,青神的确是东坡先生初恋之地。不过,官方宣传“初恋”,显得有些不搭调罢了。
据说当年青神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于池旁,为水池起名,众多秀才提名不是太雅就是落入俗套,正在中岩书院求学的少年苏轼缓缓展示他的提名:“唤鱼池”,众人叫绝。不料王方之女王弗的丫鬟送来小姐墨迹,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莫非三生石上早已记录在案?王方大喜,连赞“妙!妙!妙!”。不用说,苏轼自然雀屏中目,更赢得佳人芳心。
两人的定情物,正是一把竹编宫扇。据说王弗见苏轼在中岩山上被蚊子叮一身包,很是痛心,思索良久,请教篾匠竹编,结合织布手法竹编了一把宫扇,以驱蚊纳凉。
然而“唤鱼姻缘”琴瑟相和仅十年,王弗便撒手离世。苏轼悲痛万分,追忆思念萦绕心田。十年后某日午夜梦回,亡妻依旧是初见模样,便提笔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夜,短松冈。”林语堂先生说是两个少年约会的地方。有理由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