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汉学论著翻译规范的探讨文学者不能回避,且应积极参与之事,如此方可预学术之流。近些年伴随着《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专刊,海外中国学论著等丛书的相继出版,一批位于学术前沿的,用新理论、。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于处理。所以文化上的,包括汉文人名、中文史料、历史背景的还原就成了首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汉文人名的还原。例如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马克斯·韦伯所著《儒教与道教》一书在描述汉代儒士反对司马迁的重商思想时,把反对者“Pen Piao ”译为“彭彪”(第 193 页,注 2),但实际上此人当为“班彪”。又《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艾尔曼著,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18 页,倒数第 1行: “储同舒(音译, Ch’u Tung-Tsu )《清代中国地方政府》,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73 ”。此处把“Ch’uTung-Tsu ”误译为“储同舒”,实际应为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历史学专家,著有《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1947 年)一书的“瞿同祖”先生。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1998 年)一书中第 172 页有语: “可敦尽管还保留着这些野蛮的生活风俗,但她很信任中国大臣汉延惠,后者使契丹人开始走向文明。”文中“可敦”即指辽国萧后,那么中国大臣当为“韩延徽”,不知译成“汉延惠”的史料来源是什么? 又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原文页 765 ,注 9,Village and town life inChina (《中国的城乡生活》)著者为 。此处的原著者显然是中国人名的简写,译者仅译为 (郎)。笔者作为此书的责编之一先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写成 T\'ao Li Kung 和Liang Yu-kao 。又阅读此书的《序言》得知,两人均为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中国学者,此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生活。此书出版之后, T\'ao LiKung 回国任教,而 Liang Yu-kao 则留在英伦。\'ao LiKun g 已回到本之地。果然 T\'ao Li Kung 即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大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 1888 —1960 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译。查找 Liang Yu-kao 更加困难,因为其始终旅居国外,本国很可能没有介绍他的专文。只好仍以陶氏为线索,终于在多卷本的辞书《北大人》中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另一作者 Liang Yu-ka o 的中文名为“梁宇皋”。类似情况还有何兆武、何冰两位先生所译狄百瑞《东亚的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第 41页,文下注②:“见于君芳《 Chung-fen Ming-pen 与禅》,载陈学霖与狄百瑞编《元代思想: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82 年) ”。此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