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先生去了,白鹿依旧在飞
早晨八点多钟,接到朋友付明耀的微信:“今晨7:40左右,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因病在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4岁。据传此消息还未对外公布。”惊愕之际,旋即在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立志那里得到了证实。――就在半个月前,与朋友聊起陈老师,还曾经打电话询问过病情,并在朋友圈里发了“祈愿陈老师早日康复”的信息,不曾想,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先生竟辞世而去。想起二十多年来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禁不住悲从中来。
最早接触先生的作品,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苏建荣拿回来一本《白鹿原》,说是刚刚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写得非常好。由于仅此一本,同学们都抢着看,自己便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不分白天黑夜,一口气囫囵吞枣地读完,只感觉到一种颇具史诗般的大气磅礴与浩然宏阔。此后经年,先后读过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与感受。的确,这是一部民族心灵的秘史。
后来,参加了工作,有幸在陕西航空工业《企望》杂志社做编辑,主编是著名诗人王德芳,与先生私交甚好。当时,杂志刊登了先生的一篇散文《五十知天命》,第一句话便是“到50岁才捅破了一层纸,文学仅仅只是一种个人兴趣。”关于写作与人生,文章里阐述得入木三分。当时,我虽然只是刚刚大学毕业,初谙世事,但是,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先生对人生那种登山远望、一览无余的旷达心境。随后,和编辑部一位同志到作协去送稿费,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看到当时文坛上的巨匠,自己心中的偶像,禁不住有一些紧张。先生手里夹着粗黑的雪茄,操着浓重的关中方言和我们说话,地道的农民语言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人感到不再拘束。随后,我约请他可否为我们杂志写一篇文章,他说,我正在写一篇写作体会,不知道适合不适合你们。当时,因《白鹿原》而一举成名,先生的作品一下子使得“洛阳纸贵”,还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再说了,我们杂志本来就是一本文化类刊物,先生的稿子只能为刊物更加添彩,荣幸之至。
随后,过去了大概有两个月,烦嚣的事情总是充斥着生活,容易使人忘却。一天下午刚上班,接到一个电话,一口浓重的关中方言腔调,说是找一下“姚远”,当时正在为一件什么事情生气,还以为是哪位老同学在开玩笑,随口说:我就是,哪一位?什么事?对方在电话里朗声说:“我是陈忠实,稿子弄完了,咋样给你?”我急忙说:“抱歉,陈老师,我还以为是哪位同学呢。您给我打印一份,可以吗?”他说我不会打字呀。我说:“那您给我传真一份,可以吗?”他说:“我也不会呀。”我当时愣住了,说:“那我抽时间去取吧。”沉吟了几秒钟的样子,他说:“大热天的你就不要跑了,这样,你给我一个地址,我给你寄过去。”一周后,接到厚厚一摞手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笔正楷,干净整洁,大概有两万多字。稿子前面有一个便笺,大意是此稿《新华文摘》也要刊登,因为答应了你们,就先发给你,随后将在《新华文摘》上刊登云云。做人做事,大家竟有如此严谨认真的态度,不由得使人肃然起敬。依照我原来的请求,里面夹有一张他的半身照片,脸庞沟壑纵横,眼神深邃凌厉,好像一眼就将什么都看穿似的。便笺里注明仅剩一张了,用完以后还给他。后来,实在不舍,电话里请求可否留给我做个纪念,先生竟然爽快地答应了,说:“只要你喜欢,就留给你吧!”
由于文章太?L,准备分两期刊登,特意征求先生意见,他说:“稿子交给你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