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髡残绘画艺术简论.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髡残绘画艺术简论.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3/20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髡残绘画艺术简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髡残绘画艺术简论
  髡残(1612-1671)。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俗姓刘,出家后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石道人,明亡后又?髡残、白秃、残道人、电住道人、忍辱仙人等。据说“母梦僧入室而生师。稍长,自知前身是僧,出就外傅,窃喜读佛书”。同里有一个喜爱佛学的儒者龙人俨特别喜欢这个早惠的孩子,经常给他讲禅。1638年,27岁的髡残毅然自剃为僧,因此,髡残是“四僧”中出于宗教信仰在明朝灭亡前已出家的唯一一位。明亡后,髡残很可能追随其师龙人俨在湖湘一带从事过抗清活动。1654年,受清初遗民僧领袖觉浪禅师之邀再次来到南京,在大报恩寺参与校刊《大藏经》。1658年,正式皈依觉浪禅师,受师命住持南京城南的幽栖寺。次年,觉浪禅师圆寂,遗命髡残继承曹洞宗的法嗣,髡残不受,云游江南,并到过黄山。云游归来后隐居大歇堂。潜心作画,于1671年9月至10月问病逝于大歇堂。
  髡残何时开始作画,已无考,他早年的恩师龙人俨家中富收藏。或可成为他最初学****的范本。他曾为龙人俨画过像。只是这一时期他的身份主要是僧人,作品又不成熟,加之明末清初的战乱,髡残转徙不定,其作品很可能散佚殆尽。髡残最早的一件***作品《仿大痴设色山水图》(1657)便呈现出非常成熟的面貌。而他最后一件***作品《山水册》创作于1670年,这之间仅有短短的14年。如此集中的创作时间,使我们很难对之进行分期,不过,其绘画创作受身体状况的影响而呈现出前密后疏的规律。画风也并非一成不变。
  1660年,髡残刚从黄山返回的四个月内,他便创作了二十余件作品。这种创作势头一直持续到1663年。中间仅因病痛而有所间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髡残有纪年的存世和见于著录的作品中,作于1660年到1663年的近七十件,这些作品中包括《苍翠凌天图》《层岩叠嶂图》《黄山道中图》《青峰凌霄图》《苍山结茅图》等代表作。在这期间,髡残体力充沛,创作***高涨,保持着对大自然,尤其是黄山最为新鲜的感受。并以此与强大的传统相抗衡。我们从他这一时期的题跋中常常读到诗人般的***。敏感细微地感受到自然的丰富与完美。在画法上,髡残也具有足够的体力来完成巨幅山水,画中层峦叠嶂,构图整严,繁笔重皴,层层渲染。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评髡残的山水云:“奥境奇辟,缅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奥境奇辟。缅缈幽深”的确是髡残画境的最佳定位。近人林纾在《春觉斋论画》中曾说:“奇到济师而极。幽到髡残而极。”在此,二者均抓住了髡残作品“幽”的特色。
  髡残山水画之“幽”。首先来自于特定题材的选择。其次是通过对深远的营造而达成的。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首先提出了
“三远法”。在构图上。髡残这一时期的作品多继承了王蒙繁密幽深的风格,以立轴为多,往往从前景的溪流坡石开始,接着以密林古树掩映的山居形成画面的第一个中心:屋后则作巨岩高耸。白云从石后轻盈飞升,使画面正中形成一个相对虚灵的空间:白云之上再作群山耸峙,便愈发雄奇巍峨。有时,他采用对角线构图,将山峰推至一边。在另一边绘江面远山。更似金陵山水。日益成熟的技法。使他对山石的空间位置的摆布得心应手,山脉沿着较为集中的脉络向远处推展,其问以清晰可见的山径加以连接,引导着观者的视线随着画家一同去“探奇涉险”,其意境是幽奥而高古的。加上地平线随山势而逐层提升,从而取得高远之势。髡残缜密严整的构图得法于黄鹤山樵。但他画中轻盈灵动的云雾却是王蒙画中所没有的。白云雾霭虚化了密实的画面空间,也减缓了逼塞感,从而增加了画面的幽深静穆感。
  在髡残的画中,还充满着具体可感的细节描绘。山中飞泉奔突、道路相连、庙宇房舍历历在目,清晰可辩。当然,他并非对自然山川作纯客观的表面描摹,而是对山形的概括有了更多的自觉。
  1663年后。髡残的存世作品明显减少:除1666年和1667年的作品较多外,其他几年的存世作品每年仅两三件而已,最多不超过5件。1670年后。便不再有作品***。髡残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作品数量的减少最主要原因在于他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这严重地阻碍了他的创作。其次,1667年,程正揆离开南京回到老家湖北孝感(虽也有几次返回南京,但为期都极短,他少了一位书画上的同道与知己,缺乏创作***,也使他疏于创作。当然,晚年大歇堂那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的除了怫书经相、衣具器物之外。很可能还有髡残自己的一些作品。越是接近暮年。在髡残的作品中。用诗意的语言来叙述自己对自然山川的颖悟的题跋渐渐减少了'取而代之为对画理的探寻。这似乎暗示着他对自然感受的消退。黄山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遥远和蒙胧。正如他在1670年的《山水册》第六开中云:
“友人自黄山来,言其状谓情理俱无,余不禁肢痒。若知老之迅速如此,则早买草鞋踏遍了也。”但是。这并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