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通向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追求有质量的优质均衡,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义务教育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2008年以来,江苏省无锡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义务教育的公平度、优质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质量提升的
教科研角色定位
无锡市义务教育发展历程与城市发展进程一直保持同步。20世纪90年代初,无锡市在全国较早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无锡市在21世纪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抓住机遇,连续实施改薄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使义务教育均衡水平位于江苏省前列。
无锡市将义务教育均衡水平定位为高位均衡。所谓高位均衡,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发展阶段方面,无锡市义务教育已能够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保障各市(县)、区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群体问的优化配置。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教育内部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区家长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其次,在发展内容方面,高位均衡发展追求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在育人目标上主要体现为: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不仅要确保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还要促进创造力和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应有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发展学生在认知、情感、学习态度、公民意识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建设特色是途径,倡导建设特色学校,鼓励学校在保证质量合格的基础上,立足办学传统和优势资源,创造条件提供适切而有效的教育,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挖掘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另外,无锡市教科院作为全市教育科学研究专业资源的制高点,对全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质量的提升担负着“重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市教科院的角色担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研发中心。把握课程改革的发展机遇,整体设计课程格局,全面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方面,帮助学校建立并拥有自主构架校本化课程体系的权力和能力;在课程能力方面,帮助教师将专业成长路径从课堂教学能力转向课程开发和课程执行能力上来;在课程视野方面,帮助学校构建“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满足学生国际化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是教学研究中心。深入课堂,聚焦问题,实现由灌输式到建构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课堂形态,需着力改变几组课堂关系: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的高效课堂;从师生不平等转变为交往互动的民主课堂;从强调个人竞争转变为协同学习互惠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学习权、探究权和思考权,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三是科研指导中心。要以重大项目和专项课题为依托,加强项目(课题)集群的理论培训和方法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引领作用,着力培养专家型校长和科研型教师。
四是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保障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源性动力。教师学习的方式主要包括从教学实践的案例中学习、与同事的合作中学习、从对话研讨中学习。因此,教科研工作可以围绕“实践”“反思”两个方面丰富和优化教师的学习环境,贴近教师的发展需求,扎根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教师的反思性实践。
义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越来越明显地聚焦于课程、教学和教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和发展方式,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确定路径、手段和策略。这需要教科院的深度介入、广泛参与和专业引领。
二、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质量提升的
教科研务实行动
一是夯实专业基础。无锡市教科院提出了“制度治院、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的办院宗旨,强调教科研工作的专业引领,提高教科研员的专业能力。要求教科研员占据“理论前沿”,构建理论高度和深度,及时追踪国内外课程理论和学科教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基于无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科研特色。
无锡市教科院围绕“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等,定期开展学习研讨,赴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参加培训学习,并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长期建立“互助式’’合作关系。大学研究者和教研员一起走进课堂,共同指导一线教师教学研究,在合作指导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构建培训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教科研指导作用,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无锡市教科院精心组织实施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无锡市名校长培养工程和市中小学教育名家培养工程,采取“逐级培养、分类指导、辐射带动”的策略,通过广泛设立名师工作室和组建无锡市基础教育专家资源库等形式,加大骨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