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概况
我国小麦常见病虫有70多种,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病毒病(小麦梭条花叶病、黄矮病、丛矮病等)、黑穗病及全蚀病、根腐病、黑颖病、叶枯病等。其中条锈病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淮北及鄂北等麦区;白粉病除西南、长江麦区严重发生外,黄淮麦区、西北麦区近年为害也较重;纹枯病在江淮流域、黄淮平原的危害逐年上升,已成为小麦上最重要病害之一;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淮河以南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为害普遍,黄淮灌区有些年份也严重为害。病毒病多分布于北方麦区,局部地区发生较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多黏菌传小麦梭条花叶病等发生普遍。全蚀病等根腐型病害,以前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地区,近年来逐渐扩展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黑穗病等种传为主的病害,近年来部分地区由于放松种子处理工作,病害有所回升。此外,各地区不断发现一些新的病害,如湖北省局部发生的小麦胞囊线虫病等。
小麦病虫害防治
对小麦生产为害严重的害虫有麦蚜、麦叶螨、吸浆虫、黏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等,麦秆蝇、麦叶蜂等在局部地区为害也较重。麦蚜在全原、江淮、西北、华北等麦区发生频率高,同时传播病毒病,造成混合为害。麦红吸浆虫以北方沿黄河、淮河地区为害重,麦黄吸浆虫在青海、陕西、豫西等高寒山区时有发生。麦岩螨在北方发生数量大,麦叶爪螨多发生在黄淮南部水浇麦地或低洼潮湿阴凉麦地及长江流域麦区。黏虫是全国性的禾谷类作物重要害虫,在江淮一代多发区主要为害麦类作物,但80年代以来发生轻,近年有上升趋势。地下害虫在北方旱作地区发生普遍,为害后造成缺苗断垄。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症状识别
初在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粉状霉斑。严重时互相联合,霉层覆盖叶片的大部或全部,粉状霉层也由白色转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其内散生许多黑色球状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的寄主组织,初期通常无明显变化,后期出现褪绿黄斑,严重时叶片逐渐变褐枯死。叶鞘、茎秆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颖壳受害,往往引起小穗早枯,籽粒不充实或空瘪。
二、小麦白粉病识别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病原物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 Nees),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分生孢子梗直立,从菌丝上垂直长出,较短,不分枝、无色、梗基部球形,其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孢,自顶部向下逐渐成熟脱落。闭囊壳球形,褐色至黑色,外有丝状的附属丝,壳内有子囊9~30个。子囊长卵形或茄形,微弯,无色,基部有短柄,内含子囊孢子8个或4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越夏后多数能成熟
(二)病原识别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三)发病规律
(1)越冬:病原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2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2)传播: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3)侵染: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后,在组织细胞间扩展蔓延,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小麦病虫害防治
(1)环境:①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②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则有利于病菌越冬。③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病害发生。 (2)栽培:①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②管理不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
小麦病虫害防治
(四)防治方法
:①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②多施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③及时浇水抗旱,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④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①%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②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大田喷雾,或40%氟硅唑EC 8 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