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doc

格式:doc   大小:46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doc

上传人:raojun00002 2021/3/22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于丹论语心得君子
篇一: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学习心得——君子之道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语记录编纂而成,在这部蕴含着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子之道。
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
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将孔子对君子的言语一下,就会发现学习君子有几个标准。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做到。在当下,人们活得常常偏离本心,这样看来,要使自己所做的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推敲琢磨,着实不易。
孔子还曾说过一句话:“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何谓不忧?一个人心怀仁义,活得仁厚,宽和,看淡种种得失,这样才是“不忧”。
何谓不惑?在我看来,这句话在现在极难做到。现在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正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才会有那么多的诱惑在左右
着你。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增强内心的选择能力,才能做到“不惑”。
何谓不惧?这是要求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勇往直前,不怕挑战。当你怀有这种力量的时候,你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人只有做到仁、智、勇,才能减少忧、惑、惧,也只有做到了这些,他才是一个真君子。
当然,要做成君子还远远不止内省不疚与不忧,不惧,不惑,这只是几个方面。任重而道远,愿我能向此看齐。
于丹老师说得好;“道不远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愿我们都能沐浴在圣人的光辉之下,活得更加幸福。
篇二:于丹论语全集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
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
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当遇到
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待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
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距,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
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
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怀?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要好坏之分,只是你
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
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
他,以德报怨何如 [论语〃××篇],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
有这样的人,说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
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
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
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
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
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
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
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 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于丹心语:孔子不提但是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
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是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
世界的循环,将是一个恶***的,将是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
的幸福。所以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太多的慈悲,
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间,
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