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宛梆 南阳内乡独一味的戏曲艺术.doc.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宛梆 南阳内乡独一味的戏曲艺术.doc.doc

上传人:cby201601 2016/5/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宛梆 南阳内乡独一味的戏曲艺术.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宛梆南阳内乡独一味的戏曲艺术只要有人走进享有“天下第一衙”之誉的河南南阳内乡县衙, 必能在一天内免费看几场身着清代服装的好戏。舞台不是现搭的, 它是历史遗存下来的县太爷办公审案的正堂, 实物实景, 故事情节传递着惩奸除恶的正能量, 对话道白生动有趣。正堂旁侧的戏苑还有折子戏、戏曲清唱或彩唱,演员虽都操着河南内乡口音,但熟悉汉语普通话的人一听就懂; 唱腔却让很多戏迷犯懵,那或是行云流水或是高亢激越或是悲切哀婉的曲调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听过, 尤其是那烘托感情的无字高腔让人难忘。这是什么戏种,戏风如此独特而又迷人?告诉您, 那是现今独属于南阳内乡、全国绝无仅有的古老剧种――宛梆。舞龙。中国论文网/view- 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宛梆曾被称为西调、南阳调、唧唧梆、南阳梆子、乱弹、老梆子, 建国后更名为宛梆。宛, 南阳的简称, 宛梆, 南阳梆子之意。走访内乡宛梆剧团团长刘铁民, 他告诉我, 生长形成于南阳市的古老剧种宛梆,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它是明末清初由陕西同州梆子传入南阳, 结合南阳民歌小调, 乡音俚语, 逐渐演变而成的一个戏曲剧种, 它基本上保持着河南梆子的早期精华和原始音乐形态, 其唱腔优美, 风格独特, 迄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 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目前,仅存内乡县一个专业剧团。古老的县衙是静态的, 如何变静为动, 让文化动起来, 是内乡县衙博物馆思考的重点。县衙博物馆聘请内乡宛梆剧团人员先后排练推出了《知县审案》、《宣讲圣谕》、《官民同乐》、《打春牛》、《正月十六看知县太太》、《鼓乐迎宾》、《三院禁约碑揭碑仪式》、《知县招婿》、《知县县试》、《品茶听戏》等十余个演艺节目, 这些节目定点定时常年免费对外演出, 这些节目从不同角度分别反映了旧时知县的为政办案、办案时的聪明才智,以及旧时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听诉断狱、兴学科举等职能。和宛梆剧团的连手, 推出节目, 找准了县衙博物馆与戏曲艺术的最佳结合点, 使游客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感受博大精深的衙署文化,也使游客在品读衙署文化的同时感受宛梆稀有剧种的魅力。《宣讲圣谕》节目表演。《正月十六看知县太太》节目表演。宛梆兴盛时期是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十年前后,南阳各县民间的春祈秋报到婚丧嫁娶, 多唱宛梆, 其普及程度极高, 到处流传着“扛起锄头上南岗, 嘴里哼着梆子腔”的民谣。其班社更是星罗棋布,特别是创办于清咸丰三年( 1853 年)内乡夏馆张珊的“公义”班, 名角荟萃, 箱具齐全, 先后培养了著名武丑王老四等艺术人才。“公义”班由赤眉齐俊显任戏主之后,请来著名演员王春生掌班及著名红脸翟道三、著名黑头杜林保相继加入该班,使“公义”班的名声大振, 成为宛属各县梆子班无人匹敌的班社。过去的岁月里, 宛梆在南阳周边的村村寨寨以及大小城市, 深受群众的喜欢和爱戴, 到处呈现着买票难、请戏难的喜人局面。在西峡县城,观众黑夜白天排队买票,西峡软木厂为了买集体票,派人扛着软床,抬着火盆, 拿着被子, 连夜排队, 结果人睡着了, 被子掉到火盆上, 烧了一大半, 差点引起火灾, 成为满城的笑谈。在南阳广大农村, 请戏的更是应接不暇, 一个票口卖不及票, 要设几个票口,有时急的站在高高的窗台上卖票,怕卖票的摔下来,就用绳子把人拴在窗户上。人多得挤不到卖票口跟前, 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