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廊坊市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卷.doc

格式:doc   大小:525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廊坊市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165456465 2021/3/23 文件大小:5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廊坊市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廊坊市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1. (6分) (2019·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而且已成为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重要原因。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在逻辑分析上,主体可细分出知识、伦理与审美三种文化生命机能。但正如康德说审美机能在人类身上“总是很薄弱的”,真正影响主体文化生命的建构与实践的是知识与伦理机能。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
在考察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流变时,不难发现一种相当普遍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在面临国家、种族与文化兴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很容易通过文化认同和召唤生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在历史上是屡试不爽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巨大的主体力量与***又不够坚实或不能长久持有,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很容易被腐蚀或自我糜烂掉。
由此可知,尽管影响文化自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性主体基础,无疑是中华文化自信不能长久或容易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自信与个体生命或主观能动性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建构的主体语境很重要。
B . 中国学人过重关注物质条件,以致出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虚假问题与错误判断。
C . 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与环境等物质条件,但更依赖主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
D . 由于中华文化自信缺乏知识与伦理的坚实基础,因此其巨大精神力量容易消褪。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从概念界定出发,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共识基础。    
B . 文章针对“客观语境”而提出“主体语境”并作出了有关阐述。    
C . 文章能够结合中华文化的矛盾现象来论证主体语境的建构价值。    
D . 文章在批判问题的基础之上,具体论证了主体语境的建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容易导致文化研究中的“经济决定论”。
B . 要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必然要求深入地研究主体建构的问题。
C . 在文化自信的主体语境实践中,重点应该抓住知识和伦理两种文化生命机能。
D . 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的建构。
2. (12分) (2019·汕尾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