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著细读】《乡土中国 家族》:中国乡土式家族
 【作品简介】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也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14篇,涉及中国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家族》选自第六章,通过对比中西方的家庭,区分“家”与“家庭”的不同之处,作者深入讨论了中国乡土式家族的特点。
原文解析
①我想在这里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经济》中把它称作“扩大了的家庭”(Expanded Family)。这些名词的主体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个小或大的形容词来说明中国和西洋性质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别。可是我现在看来却觉得这名词并不妥当,比较确当的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
界定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小家族。作者提出观点:同样是家庭,但在中国和西洋却有着不同的形式,为下文全面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做铺垫。
②我提出这新名词来的原因是在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决不是在大小上,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一个有十多个孩子的家并不构成“大家庭”的条件,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个人的家却不能称之为“小家庭”。在数目上说,前者比后者为多,但在结构上说,后者却比前者为复杂,两者所用的原则不同。
明确中西社会的“家”区别于结构,中国看家庭的原则在于内部代际关系,西方以家庭内部的成员数为评价家庭大小的原则。
③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在由个人来担负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群是不会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
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关于这一层意思我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有详细的讨论。
论述家庭的生育功能。因为孩子长大成人后会组建新的家庭,原有家庭的育养功能就会丧失,因此作者将家庭功能的短暂性看作是其区别于其他社群的主要因素。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十八岁抚养的责任与义务,孩子成人以后,父母不再提供生活费用,甚至可以要求子女搬离自己的房子。虽然中国父母很少会与子女划清生活界限,但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其实也是一种“结束抚育”的表现,子女比父母有出息,将来才更加有能力赡养父母。
④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并不因儿女长成而结束。如果家庭不变质,限于亲子所构成的社群,在它形成伊始,以及儿女长成之后,有一段期间只是夫妇的结合。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来经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