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要”与“不要”.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要”与“不要”.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3/2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要”与“不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要”与“不要”
  不久前,接到上《渔歌子》公开课的任务,经历了一段“磨课”又“磨人”的过程。这段经历给了我这样的启示: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启迪,不断自悟自得的过程。在一次次试教后,有一种认识和理念逐渐清晰:课堂上“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其“取”与“舍”的设计原则,“得”与“失”的评判标准,皆源于“学生需求”和“课程需要”。
  一、 要什么?――终身受益的语文经验和能力
  1. 生长点――定向。生长点源于课程目标,但更为凝练与纯粹,直接指向“培养学科素养”这一核心目标。在课程内容中,萃取聚焦课程内核、最能体现学科主体本质的核心点,以一点作为展开“原点”和目标“远点”,贯通教学活动的气脉,引领开启一段新的学****旅程。
  《渔歌子》是六下的一首著名的垂钓词,仅27个字,却有24个字在写景,仅“不须归”三个字在写人。景为先,人在后,景之恬淡正衬出心之闲逸。课后练****第4题要求“想象词所描绘的景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景象”主要也是指“景人合一”之意境。
  结合《课标》、教材、儿童经验以及当下语文教学对“语用”的本质回归,本课语文素养生长点在我的头脑中渐渐明晰:“通过诵读、想象、静写等学****方式,欣赏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的景象,体会诗人闲适自由的心境。”

  2. 情境――孕育。如何让“词中景”化为学生的“脑中景”“心中景”?这是一段只可意会的精神生活经历,是独立建构的整体认知活动过程,只有在特定的学****情境中,才能潜滋暗长、孕育生发。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幅画中(师配乐朗诵)。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看到了鲜明的色彩,听到了各种声音,还闻到了淡淡的香气。你们陶醉了,因为你们真的看到、听到了,也闻到了。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显然,情境融合了视、听、嗅等多元感知,通过音乐、范读、闭目想象等多种实践手段,更能吸引学生身心入境,情与景交融合一,千年前的古景,在学生心中渐渐复现,古与今、虚与实、人与景无痕对接,使学****情境呈现想象的、情意的、真切的特性,吸引学生身临其境。
  3. 活动――经历。请看言语活动教学片段:
  师:“西塞山前白鹭飞”,看看图,再轻轻地读一读,你发现一种怎样的美?
  生:青灰色的西塞山前,有一群可爱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一会儿排成一队,一会儿又飞向山头,十分快活。(生把意思说了一遍)
  师:再读读,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西塞山是静止的,而白鹭在飞翔,这样一动一静,形成了对比的美。
  师:说得多好!请你读一读,读出动静结合之美。(指名学生读)
  师:仔细看看图,你还能找到这种对比的感觉吗?
  生:西塞山是青灰色的,白鹭是雪白的,是颜色的对比之美。
  师:说得真好,谁能读出这种浓与淡的对比?(指名学生读)
  师:初春的西塞山青黑色,显得浑厚凝重,而白鹭呢?
  生:我发现西塞山高大沉稳,白鹭则轻巧灵便,这是大小对比之美。
  师:真棒,掌声送给她!谁能读出这种大小、轻重对比之美?(指名学生读)
  师:西塞山、白鹭,一浓一淡、一重一轻、一静一动,对比如此鲜明,却又如此和谐,充满了中国水墨画的韵味。我们一起读!
  以上片段中,学生情智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