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2021年人心是怎么变坏的-改革开放人心变坏.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人心是怎么变坏的-改革开放人心变坏.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3/2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人心是怎么变坏的-改革开放人心变坏.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心是怎么变坏的?改革开放人心变坏
王晓明   1955年6月生于上海,浙江义乌人。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汉字系读本科;现为上海大学汉字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系主任、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在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眼中,道德败坏的人,其实就是精神上有病。
  个人如此,社会亦然。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中国社会在精神上“变坏”的征兆,王晓明、朱学勤等学者曾经提议过影响波及全国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快要20年过去了,情况让人痛苦:以药家鑫事件为标志,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底线频频被突破。
  从“当代化”的历史长时段上看,在一个社会的猛烈转型过程中,大多全部会出现道德沦丧、人心变坏的现象――曾经的西方如此,今天的中国似乎也难以例外。
  和英国作家狄更斯所描述的不一样,“最坏的时代”不可能同时是“最好的时代”。精神、伦理和人性的堕落情况,不但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命运,也威胁到“社会”这个“合作体系”的稳定,并给它朝向民主、自由、法治的转型制造巨大的风险。
  “人心是怎么变坏的”?它的逻辑和轨迹怎样?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上海大学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明教授。
  一个现代中国人的经典精神成长史
  南风窗:说起中国社会现在有什么问题,大家全部知道,比如贫富悬殊、司法不公、阶层固化、信仰缺失,等等。一个不认为这一切很合理的人会有这么的疑问:为何会这么?
  王晓明:问题是挺严重,原因也很多,全部搅在一起。为了说得清楚一点,我们能够先把范围缩小,从“个人”的精神成长开始谈:一个小孩,来到这个世界,慢慢长大,她碰到的多种社会规则、生活方法、价值观念……会将她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先来看她怎么读小学和中学。这个阶段大致是10年,越靠近高中,应试教育越是一手遮天,考试成绩第一,其余一概让路,玩蚂蚁、数星星、看电视、打球、读小说……通常不能直接兑换为分数的事情,不论小孩多么喜爱,全部得放弃,学校里老师这么管制她,回到家父母还是这么管制她。家长和老师,是小孩开始“社会化”时的两个最大的权威,一旦她们口径一致,小孩只能服从。
  南风窗:依据心理学的说法,大约从三四岁开始,一个人的自我开始发育,假如她不是根据天性发展,而是被外在的权威强行扭转,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一个外界对自我的破坏性。她以后可能会报复社会或她人。
  王晓明:没错。但在有能力报复之前,这个小孩已经先形成了两个意识:一、自己很渺小,没有措施决定自己的命运;二、为了权威告诉她的那个以金钱为基础的未来的“美好生活”,她必需压抑自己的大部分爱好和兴趣。
  南风窗:进入大学阶段和工作后,这些东西更被强化了。
  王晓明:假定她顺利考入大学了,一开始,她可能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很放松,翘课、睡懒觉、天天打篮球…… 但到三四年级,找工作的压力来了,当她四处递送简历而回音寥寥,筋疲力尽地从“人才市场”回到宿舍的时候,或,她凭本事笔试过关,却在面试步骤被利索地淘汰的时候,她一定痛苦地发觉,在这个越来越讲出身、讲关系的现实中,个人努力其实并无多大用处。
  南风窗:她又体验到一个深深的无力感。
  王晓明:对,她在少年时代体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