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偈颂到童谣偈颂
有些很遥远的事,忽然想起来,却恍如昨日。35年前,我们成为“文革”后第一批考进大学的学生,对一切全部感到很新奇,也很兴奋。开学后全部新生被编进不一样的连队进行军训,单调和艰苦的军训生活,也有比较轻松的时刻。在各个连队集中开会之际,全部有个飙歌的程序。飙歌有如喝酒,是需要“劝”的。各个连队全部有些人负责“拉歌”,在她的指挥下,全连队扯大嗓门,齐声向对手发出友好的挑战和热情的邀请:
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很辛劳!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很着急!
一二三,快快快!不要像个老太太!
大家拼命喊着诙谐口号,同时还配合着有节奏的掌声。一时间,会场气氛热烈到极点,大家笑成一片。在那个年代,这些拉歌口号,就是最有趣最轻松的形式。当然,当初所唱的全部是“红歌”了。
我们童年逢上革命岁月,没有唱过什么童谣。多年以后,我有了孩子,陪着孩子,才注意到童谣。有些童谣也是和数字相关的,近乎拉歌口号。比如: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着,打着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好友在哪里?
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好友在这里。
啦啦啦啦真欢喜,同唱歌来同游戏。
笑嘻嘻,多甜蜜,我的好友就是你。
这些童谣朗朗上口,既是数目字启蒙,也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当然还有寓教于乐的目标。
以后,读了部分古书,才知道不要小看这“一二三四五六七”,以它们入诗,可是古已经有之的。看似简单,其实也不简单;看似通俗,也能够很高雅。
从现有文件看,最早以从一至七的数目字入诗的是唐代的罗隐。甲乙集卷九诗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涯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罗隐所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生涯”即生机,诗中描写的万木、归雁和游鱼,带来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消息。这一天刚好是正月七日,因此诗人第一句写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含有真实的数字意义。
罗隐这首诗,因为造语独特而受到褒扬。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列举历代排比修辞的杰句:
“一二三四五六七”,固唐贤人日之著题,“枇杷橘栗桃李梅”,且汉代大官之本色。古乐府之鱼戏:“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浣花集之杜鹃:“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元刘仁本之蕨萁:“东山有蕨萁,南山有蕨萁。西山有蕨萁,北山有蕨萁。”明袁中郞之西湖:“一日湖上行,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卧。”同一排比也。
其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固唐贤人日之著题”,就是指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它的特点就是“排比”,也就是将数目字从一排列到七。梁章钜认为诗歌中这种排比事物的修辞方法,始于汉代七言柏梁诗中大官令“枇杷橘栗桃李梅”句,它排列了多种果实的名字。当然,排比的方法古已经有之,不过同一排比喻式,表现起来千差万别。以“一二三四五六七”直接入诗,和以果实名字入诗,确实有不一样,果实本身是没有次序的,而数目字是有次序的,只能按现有的次序排列。因此,以口语化的“一二三四五六七”直接入诗,确是胆子比较大,因为处理不好就显得拙笨,或别扭。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举了古人大胆创辞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