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 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 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一所多用。
二、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思路
根据国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一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二级避难场所 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网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应急避 难场所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
(二)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
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
一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小时到2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小时内应可到达;
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
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 难场所的场址。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 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 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气 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应 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
(三)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指赋予城市内的大形体 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二是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 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三是公园式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内的各种 公园、绿地、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指 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符合疏散、避难和战 时防空要求的林地。
日本震后,55万名日本民众主要聚集在学校等场所避难,中国网民对此感慨不已。我们不 禁问,北京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哪?什么样了?
现状:北京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远未达标,要求10分钟内走到,但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远未 达标。
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 应急避难场所用地,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目前,全市有9个区县已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 场等设施。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
市规划委调研显示,目前已开展建设的区县有9个,已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这个数 字意味着能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十分之一,没有达到市“十一五”减灾规划中要对应急避 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
,而原东城、原西城、原宣武及海淀、大兴等区用 地资源较少,人均可利用资源面积不足5平方米。“避难场所的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扎堆现象, 多数集中在海淀、朝阳、宣武等,而其他老城区的太少了。”专家称,各区县的避难场所总 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