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2021年元代汉族士人的“历史标签” 元代汉族衣饰.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元代汉族士人的“历史标签” 元代汉族衣饰.docx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21/3/2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元代汉族士人的“历史标签” 元代汉族衣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元代汉族士人的“历史标签”_元代汉族衣饰
内容摘要:赵孟�,元代杰出书画家,中国文人画史上自觉地将“诗、书、画”三绝合而为一的先行者。伴随宋元鼎革,其历史身份也伴随改变,由前代皇裔转而出仕新朝,引得后人众说纷纭,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她身上表现着“誉之甚隆,毁之甚烈”的二元特征。本文以元初统治者对汉族士人采取的政策入手,以赵孟�为个案,分析其怎样在朝代更迭中完成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使命,以期在解读中国士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格时找到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士人 历史标签 赵孟� 书法
  一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赵宋王朝根本灭亡,蒙古民族开始了对这块东方土地的统一和统治,为更加好地统辖她们所征服的广阔领地,蒙古贵族首领逐步改变游牧民祖的旧有观念,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后,忽必烈及其统治集团开始逐步注意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治之道作为立国之本,取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取至哉坤元之义定年号曰至元,可为这一进程中的里程碑式标志,在推行“汉法”过程中,大元帝国包含蒙古民族也在一步步地汉化。
  元代是科举制度的中落期,尤其是四等族人 的划分政策使儒生进入仕途的数量大大降低。然而这并不绝对意味着很多汉族精英没有入仕元廷的可能性,忽必烈进兵南宋时,便有亡金的儒士大夫杨惟中、姚枢随军;当在湖北俘获号称“江汉先生”的名儒赵复时,更是关爱有加;号称“朱子以后第一人”的名儒许衡亦备受忽必烈重用;其后成宗曾诏明崇泰孔子,武宗愈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不拘成法广揽儒生,“果才而贤,虽白身(平民)亦用之”。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至元二十三年(1286)三月,汉人集贤直学士程钜夫奉旨赴江南搜罗人才。此举对元朝政治和江南士人产生了主要影响, 本文的主人公赵孟�,便是以这种方法被推举搜访而来,步入蒙元政治舞台,并在这一背景下展开自己在书画艺术上的一系列活动。
  对于赵孟�的仕元,一个看法认为她本意退隐,而勉强被召。如美术史家李铸晋先生说赵孟�:“并不原出仕,而特意趋避,终为程所寻获,才勉强应召而到大全部。” 另一个则认为其含有主动的“入世”愿望,史学家陈高华先生即持此种看法,她的依据是赵孟�门生杨载行状中说元朝统一后,赵孟�“闲居里中,丘夫人(按:赵孟�之母)语公曰:‘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公益自力于学”。 赵孟�出仕后很快也在一篇文章中说:“士少而学之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 诸种论点全部不过是各执事物之一端,对于赵孟�以宋室宗裔仕元的根本心理动机,和以后“以仕为隐”显身于政治舞台而游心于书画艺术这些问题并不能作出本质性的解释。我们看到的客观结果是,赵孟�在半推半就中进入元廷,并颇有所作为:于刑部议钞法,力排众议,据理努力争取;为减免地震灾区的赋税有勇有谋地同权臣桑哥抗衡;即使“补外”济南任上,不以酷刑而以抚慰治盗,等等,足见其“为政”之业绩。不过骨子里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潜归去来兮辞)到底使她不能成为一个全身心“经国济世”的政治官员,她一直没有忘情的,还是对书画和艺术理念的探寻。
  二
  赵孟�书法早年学宋高宗,中学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后又学李北海、柳公权,赵体书法讲求工正、平和,温润、典雅,为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颜、柳、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