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动物防疫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
精品ppt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传染: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动物机体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相互斗争所表现的不同程度的感受过程。
(1)带菌现象
(2)隐性传染
(3)显性传染
2、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成为传染病。
2
精品ppt
3、传染病发生和发展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2)具有对该传染病有感受性的畜禽。
(3)具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畜禽机体内的外界条件。
3
精品ppt
(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流行过程概念及其意义
1、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畜禽群中发生、传播的过程,也是病原 体不断转移 、更换宿主的过程。
2、传染过程是个体行为,而流行过程是由个体到群体的过程。
3、传染病要在畜禽群中发生和传播,首先必须发生传染过程, 个体发病后, 病原体从发病个体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新的易感畜体,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不断地发生与连续地传播。
4、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畜群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畜禽群中传播的生物学基础,若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或者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互不相关,新的传染都不可能发生。
4
精品ppt
举例说明动物传染病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例证: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
发生:FMDV通过呼吸道/消化道途径感染易感的偶蹄动物,病毒血症
之后,FMDV在靶器官细胞内繁殖,引起组织病变及临床表现:
病理:口腔、蹄部、乳房等部位水疱、溃烂、脱壳,
幼龄动物的急性心肌炎。
临床:食欲下降/废绝、流涎、不能站立等
发展:病/死动物(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通过直接/间接
途径(传播途径)侵入到新的易感个体(如猪、牛、
羊、鹿等),导致个体→个体、在环境因素/社会因
素的影响下,直至群体动物(易感动物)发病,疫病
流行… …或终止!
5
精品ppt
1、传染源
有某种传染病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1)病畜禽
(2)带菌者
病原携带者分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类。
a: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感染后到出现症状这段时期的动物。只有能排出病原体,才能发挥传染源作用。大多数传染病此阶段不能排出病原体,少数传染病此时可以排出病原体,如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等。
6
精品ppt
b: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指疾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体内仍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很多传染病这时已不向外排出病原体,或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很少,毒力很弱,传染性很弱甚至没有了,但有些传染病此时仍能排出具有感染性的病原体,如布鲁氏菌病、猪气喘病等。
c:健康病原携带者
指没患某种传染病但体内携带该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是隐性感染动物,病原多是条件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体经常隐居在动物体内的某个局部,并不生长繁殖,一旦机体抵抗力降低,便趁虚而入,大量增殖,毒力增强,并向外排出,发挥传染源的作用,如巴氏杆菌等。
7
精品ppt
2、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1)、传播方式
:
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病原体通过传染源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进行的传播,交配、舐咬等。
特点:链锁式(一个一个地)发病。
:(多见)
必须在外界环境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感染的方式
经无生命的媒介物
经空气传播:飞沫、飞沫核
特点(1)容易传播,传播途径不太远
(2)有季节性、周期性(夏秋易传)
(3)与饲养管理有关
8
精品ppt
经污染的饲料、饮水传播:
经污染的土壤传染:(例:炭疽)
土壤性微生物:能在土壤中生存很久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