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2021年朝圣路上朝圣在艺术的路上.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朝圣路上朝圣在艺术的路上.docx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1/3/2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朝圣路上朝圣在艺术的路上.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朝圣路上朝圣在艺术的路上

     我是在第一次见到李宽的作品时就被深深吸引了。那时近二十年前,是一幅名叫大风筝的画面。丰腴生动的人物造型,鲜明的陕北地域特色,对比强烈的色彩利用,梦幻般的整体效果,把读者唤回渐行渐远却愈来愈清楚熟悉的童年,朴素的情感,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当初我只是不明白祖籍安徽、长于湖北的李宽何以对秦岭相隔、风俗殊异的陕西如此钟情?
  我和李宽成了同事后,相互走动多了起来,聊天,品茗,在她的画室抽烟,看她聚精会神地工作。我们颇谈得来,颇有缘。我想李宽和“陕北题材”,也必是一个缘分。听说缘分,是中国文化和佛教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个人和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定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那么这种“连接”,我认为是李宽天性中的憨厚和陕北人骨子里的淳朴未凿、大智若愚的相互“认同”、“暗合”的精神特质在起作用。我们接触过“传统”陕北人的,再接触李宽,品读她的唢呐声声、背媳妇、高粱红了等作品,会得出和我大致的结论,认识出这种“和生俱来的亲近感”。当然通常言之,也必有对应的童年记忆、人生阅历、审美观念或所受教育的后天原因的能量。我甚至对李宽的“陕北人物系列”赞不绝口,我想这些夸张变形到“恰到好处”的呼之欲出的一个个人物,全部是画的她自己,是她的善良心地映照着这片土地,这些人,每个画中人物全部是一个独特面相的“她自己”。我们回想古人,朱耷、郑板桥,当代艺术家韩美林,一石一树,一花一鸟,和那些神态改变的笔下事物,莫不是她们自己在某种状态下的特殊表现,那些作品莫不是她的主观世界的“客观对应物”艾略特语。对此,我曾在文艺报撰写短文“视觉的盛宴,色彩的狂欢”中极力言之。
  然而就在其作品在巴黎、日本及我国多地频频展览,销售行市颇为看好的数年前,从不惑之年逐步步向知天命之年的李宽,似乎无显著征兆又义无返顾地进行了一场个人意义上的“艺术变法”。2021年,之作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问世,荣获“湖南百年”关键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等奖,深刻的造型功力,塑造了几十个鲜活的劳苦大众,写实的表现手法,很好的表现了作品中历史的真实感,虽说是水墨的语言,但分明感受到西方历史画中的厚重和博大。几十幅的“西北回族人物系列”的接连完成,轰轰烈烈地在塑造着一个“崭新面貌”的李宽,业界人士甚是惊讶。除了对其勇于改变自我、“重塑自我”的勇气表示钦佩之外,也有些人投来迷惑的眼光,既然“陕北人物系列”已经轻车熟路且给李宽带来相当的声誉,“另辟蹊径”、“到别处求”,是否必须?我们知道,多数搞艺术的人因为天赋、理念、方法、机遇等原因历来没有找到过自我,所以难以在创作上有所成就,只是区区“匠人”而已;部分人受到命运垂青能够有所成就,甚至是取得相当的成就。这中间的一部分,能够说大部分人愿意守成,行进在此一道路的延长线上,数量的叠加,原有经验的累积,求精,求“完善”,扩大战果,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只有极少数真正有理想的艺术家才勇于在功成名就时“变法革新”寻求突破甚至“大破大立”,“突围”,大幅度地改变自己的原有“套路”。我们全部清楚这有着一定的、甚或是很大的风险。改弦易辙者并非全部像齐白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