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性灵光诗性感悟的灵光
同晓明相识至今,即使相聚的时间不多,但因为在地理位置上距离不远,感觉上就像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不时地有电话联络,因此颇有亲切之感。她是我的“忘年交”之一,在礼貌上称我为“老师”,其实也就是“诗友”而已。
回想起来,第一次到我家来,大约是送了一本诗稿来让我看并请我写“序”的。这就是以后出版的那本踏雪回家。
在同晓明断断续续相聚交谈的过程中,我逐步地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而且了解到她的部分阅读和写作的情况,使我感觉并认识到,她这些年来在诗歌写作上之因此取得比较显著的进展,绝非偶然。晓明并不是那种一眼就让人感到才气逼人的人,她甚至给人一个拘谨的印象。只有同她深入交谈时,才能够感觉到她的言谈中所透露的智性的深度。她确实是一个热爱诗歌并为之付出了极大努力的人。通常的业余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时偶然灵感爆发才写诗,待到冷静下来或目睹诗大家一个个囊中羞涩,便失去了对诗的热情。这么的诗人,大抵只是通向缪斯之路上的短途乘客。然而她们的存在毕竟成就了一个景观,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晓明在生活中也在饰演着业余诗人的角色,不过她对诗的热爱非通常诗人或业余诗人那种瞬间性和短暂性的功利追求。她不指望稿酬的回报,甚至还为诗集出版而自掏腰包。她写了不少在我看来堪称优异之作的诗,但至今不计划公开发表。她对历史,对现实,全部有自己的见解,但也不张扬,不宣泄。在写诗的同时,她大量地阅读着古今中外的优异著作,而且随时有所感悟。她把自己在读诗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诗性感悟写下来,变成了这本“诗性随笔”。我在读她这些随笔时,最终了解到她这些年得以在写作上取得巨大进展的根本原因。
其实,任何一个人,假如想在写作上取得成绩,仅仅靠一时的灵感冲动,或寄期望于所谓天赋,全部是不可靠的。她必需在具有上述条件的同时,更要潜心于阅读一切优异的经典作品,从中吸收艺术养料。晓明应该说是在这方面有所觉悟的人,因此她才能在不停的阅读过程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我们从她的这些诗性随笔中能够看到,正是在不停地对古代优异诗人作品的阅读中,日渐增强了她的敏悟力和洞察力。晓明不是那种皓首穷经的书呆子,她对古代诗人作品的阅读,不在于逐字逐句的推敲诠释,而是力图进入她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她对阮籍的“穷途而哭”的解读,自有其独到的体会。由“哭而啸”或由“啸而笑”,甚至以此生发出对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联想。从“朝为吴少年,夕暮成丑老”想到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乃至洛夫的“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这全部是性之所至的随意挥洒,无拘无束,然而从中却贯串着一条诗性的“红丝线”,让人感悟到古今中外诗大家一颗颗共同跃动的“心灵协奏曲”的一致性和丰富性。也所以,她对嵇康打铁的癖好做出以下解释:“音符是自由的,不固定的,如砧上火花的随意飞溅;但有着某种稳定而清楚的节奏……”读这些感悟比起读那些谆谆教导大家怎样遵照所谓的“游戏规则”,去谙熟平仄韵律写什么“体”的“诗论”,可谓是裨益良多矣!
对古代诗人作品的解读,假如只是局限于逐字逐句的诠释并考证字字句句有出处,那只是一个对现有文化积累的展示而不是发展和丰富,只有从新的角度和更开阔的视野中发掘和拓展她们作品的内涵,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古代优异文化传统。因此,晓明在她对陶渊明、张若虚、杜甫等人的解读中,到处联络多种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