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小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向》.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向》.doc

上传人:sssmppp 2021/3/28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向
南头镇将军小学 李乐婷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一直得不到学校教育的重视,而且我们 的教学往往追求形式上的说教,没有真正把《品德与社会》的精髓带 到课堂,没有使教学的内容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从生活出发,引领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社会,大胆提出自 己的想法,以一种平等和谐的方式交流彼此的体会,丰富学生的知识。 下面我就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一些建议,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参 考的价值和指引的方向。
一、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最终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 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 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且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教学的 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才是有效的教学。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往 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设计教学流程。使教学常常出现“零起点”的 现象,扼杀了孩子的学****兴趣。因此,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 识,设计合适的教学起点,寻求有效的教学切入点至关重要。当教师 有目地的把孩子们引进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中去时,课堂教学就不 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也不仅仅是丰富孩子生活体验的过 程,而是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对于学生生活的引导,体现出这门新课 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思想。
同时,教育应该要“回归生活”,吸引了学生,激起学生学****的 热情,开发了生活的教育价值。但是,这还不是教育“回归生活”的 全部意义。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
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要帮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 成正确价值观,要实现尊重儿童和积极引导的统一。鲁洁教授明确指 出:“课程以儿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 炼。”为实现这一教育的基本目的,该教材编写组努力寻找尊重儿童 与积极引导的结合点:对精心选取儿童的“生活事件”进行一定程度 的重构。
对儿童的“生活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构,是指要努力提取 其生活事件的“真实”,即提取生活中典型的、综合的、对儿童现在 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惟有这样的生活事件,才能 促使儿童整理、反思、拓展自己生活经验进而创造更好生活。
二、教师要学会利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
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尖锐地指出:惟有“改 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 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 和经验,精选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从根本上调起 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全新课题。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 要鉴别者、开发者和利用者。教师首先要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 源,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努力使自己在尊重 教材的基础上去超越教材,真正实现在教学中“做课程”的理想目 标。如果说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立足的是“人本”。那么,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的就是对“文本”的超越。《品德与社会》 这门课的文本比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