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一、写作背景:
1845年春,马克思由于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被迫从巴黎迁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这里总结了自己在理论研究中的心得,写下了一个提纲式的笔记,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当时写提纲时并未打算发表,提纲的出版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完成的。
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他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把提纲作为该书的附录发表,并且为了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容,恩格斯还对它作了文字上的改动,并给附录起名叫《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标题是前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发表这个提纲时另加的。在马克思自己的笔记本中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折点,即马克思开始同以往的哲学进行决裂,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全新阐述自己的思想。正如恩格斯评价提纲时所言:“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从思想发展脉络看,马克思此时已经从崇拜费尔巴哈转向批判费尔巴哈,他立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的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时也看到《提纲》中的某些重要思想也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延续和发挥。从整个提纲来看,一共11条,讲了三个方面的容:第一部分是以实践为核心的新世界观(1、2、3、8条);第二部分是人性论(4、6、7条);第三部分讲的是哲学观(5、9、10、11条)。
二、具体容
(一)以实践为核心的新世界观
第一条:
马克思在这里突出表达了自己在哲学世界观的新观点,即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条在整个《提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为推翻资本主义作理论论证,实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手稿》中的哲学人本主义是一种方式,而以实践活动来批判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种方式。而问题在于什么方式具有此岸性,才能在现实的工人运动中具有生命力,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畴,它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并批判了费尔巴哈对实践只是看作理论活动,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而唯心主义却把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抽象化为纯粹的精神活动,因此他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是把对象现实、感性看作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所创造的客体,这说明,如何理解实践的主体性活动是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分水岭。
马克思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提出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因此我们要理解对象性活动的哲学含义,首先应当搞清楚马克思对主体和客体所作的规定。在欧洲哲学史上,包括费尔巴哈在,都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定义上,使用主客体畴,列宁也是这样,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也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定义上使用,但在《手稿》,《提纲》和《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在自己的对象化理论基础上,对主体和客体作了科学规定。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围绕能动性思维展开的…他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而他的自我意识也就是绝对理念。他认为,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