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农写农更为农房山农职院学农
1977年,我还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被生产队同意为小社员,利用周二及周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参与农业生产劳动。30年后的2021年12月4日,在庄重的人民大会堂,我被世界银行及其所属者奖”,这是中者首次取得这个国际新闻大奖。这也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对我用新闻“种地”效果的肯定和激励。
改革30年,我亲历了从锄头种地到用新闻“种地”的历史性跨越。深切体会到,新闻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也必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恢复高考制度:为农家子弟推开大学大门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叔叔参与了当年的高考。当她拿回高考题让我试着做一下时,没想到我竟然答对了3道题。叔叔快乐地说:“你未来一定要考大学!”恢复高考制度,为我们农家子弟上大学打开了大门,也极大地调动了我学习的主动性。1982年,我如愿考入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系,实现了拿锄头种地到用“课桌种地”的跨越。长久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劳动体验使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我第一志愿报的就是西北农学院,这是我至今仍感到自豪的。
新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器”
1982年,就在我考入大学的这一年,陕西关中也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记适当时有很多农民一时未能完全了解这个政策,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倒退,搞“过头了”。其实我也是这个想法,我父亲是老师,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我这个壮劳力上了大学,全家7亩地靠母亲一个人种,行吗?这不是倒退是什么?正在这个时候,范敬宜的一篇莫把开头当过头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在全国引发巨大反响,媒体对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相信大家全部会记得那个时候,媒体全部在报道农村改革,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记者。
农村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者这个职业
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党的农村政策逐步发挥出了巨大的推进力,农民生产的主动性空前高涨,对科技的需求也和日俱增。因为是在家门口上大学,我每个周末全部回家参与劳动,发觉农民好友因为不能立即得到新技术和新品种,只能使用比较落后的技术,课堂上老师讲的很多技术正是农民需要的。1985年,中央出台了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激励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此,我拿起笔,开始向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陕西科技报等投稿,传输实用技术。在此期间,还受聘担任了校报首席记者、团委宣传部长。同年,国家实施“星火计划”,我主动响应,带头创办了大学生科技服务中心等社团,在当地发展了10个科技示范点,我自己还成功地扶持起一个“万元户”。“万元户”在当初可是一个含有爆炸性新闻价值的词汇,所以引来中央媒体的采访,我也很幸运地被挑选到人民日报,从事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实现了从“课桌种地”到用“新闻种地”的跨越。
农业科技新闻:让“易碎品”成为“常青树”,产生持久影响力
30年,新闻理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新闻通常被称为“易碎品”,但农业科技新闻却可能成为“常青树”,产生持久影响力。
在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实践中,我常常碰到这么的情况:一条农作物新品种、化肥新品种或其它实用技术的消息见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