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之维
富士康职员“十三连跳”的悲剧,在中国引发全方位的反思,也使我对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老师应该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应对快速变动的时代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亲密联络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
首先,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思想品德课和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学生的个人生活有着广泛联络,思想品德课的重心不应放在单纯传授知识上,而应放在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放在让学生学会生活上。所以,课堂上要重视联络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多种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
其次,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老师在教学中创设社会情景,引领学生专心感悟、专心体验,如:利用多媒体将社会事例搬到课堂。比如:在“中国的基础经济政策”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贴近生活,经过观察,饰演角色,换位思索,使学生付出真心、真情,取得最有效的体验。如:在学习“司法保护”内容时,我就轮番带学生到周围的法庭和法律事务所开展采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亲历详细事件,让她们在实践中取得主动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性。
最终,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增加知识。社会实践是坚定信念的“催化剂”。信念是大家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责任感。课堂中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强烈感受到“内化’和“外化”的必须性。能够说,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社会实践还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 思想品德课要有目标、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社会情境,以和社会生活亲密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经过社会服务、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停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真正体会“实践出真知,活动长才能”的道理。
思想品德课老师也要主动转变观念和作风,不惟分,不惟名、不惟利、不惟上地主动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要利用写论文、博客、实践、谈话等一切机会宣传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