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鱼腥草的药理与临床应用.doc.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鱼腥草的药理与临床应用.doc.doc

上传人:dyx110 2016/5/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鱼腥草的药理与临床应用.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鱼腥草的药理与临床应用-药学论文下载【摘要】目的综述中药鱼腥草的研究近况。方法采用文献追踪的方法对鱼腥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鱼腥草生物活性较高,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由于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严重,已被国家停止生产和使用。结论鱼腥草的研发需要有新的思路,鱼腥草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关键词】鱼腥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为重要传统的食药两用植物。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始载于《名医别录》[ 1]。本文就近几年来鱼腥草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概述。 1 化学成分、分离提取与质量控制 化学成分每100 g鱼腥草可食部分(干品)含蛋白质 g,脂肪 g,碳水化合物 g,钙 mg,磷 43mg,铁 mg,以及维生素 A, B,C,E等以及天冬氨酸、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2]。鱼腥草鲜草含挥发油约 9%,主要成分为癸酰乙醛、甲基正壬酮、癸醛、月桂醛等[3];黄酮类成分有槲皮素、槲皮苷、异槲皮苷、芦丁等[ 4];有机酸类成分棕榈酸、亚油酸、天门冬氨酸、马兜铃酸等[ 5]。其中的鱼腥草素(癸酰乙醛)为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其特殊气味与其挥发油有关[ 6]。有研究表明, 10月中旬和 7月中旬为鱼腥草的最佳采收期,同时野生鱼腥草挥发油中的甲基正壬酮含量略高于栽培鱼腥草[ 7]。不同产地对鱼腥草中的挥发油[ 8] 及甲基正任酮[ 9]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分离提取戴伟锋等[ 10]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鱼腥草总黄酮水提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热温度 90~100 ℃,以 1∶40的固液比,提取 3次,提取 45min/ 次。在曾虹燕[ 11]所选的实验条件范围内,当原料粒度 40目、萃取压力20mPa ,温度 35℃,CO2 流量 40kg/h 和萃取时间为 80min 时,鱼腥草挥发油的总萃取率较高(%) ,其多数组分都有较好的萃取效果,可用于工业化生产。陈根洪等[ 12]先采用微波预处理,其技术参数为料水比 1∶25、微波小火处理 min ;然后进行热水浸提。其技术参数为温度 70℃、时间 2h、次数 2 次。在此条件下,鱼腥草黄酮和多糖复合提取的得率分别为 % % , 总量达到 % 。 质量控制于健东等[ 13]率先采用气相色谱法对鱼腥草中甲基正壬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高静等[ 14]则采用填充色谱,程序升温; FID 检测器, 外标标准曲线法的色谱条件,建立了鱼腥草挥发油中有效成分甲基正壬酮分析测定方法。张辉等[ 15]以 2溴3,3二甲基 4羟基 5,5二羧基羟基品红酮为 Cu2+ 的显色剂,分光光度法间接地测定了鱼腥草中有效成分之一癸酰乙醛的含量,方法简单准确快捷。苏流坤等[ 16]采用 ODS 柱,甲醇水(45 ∶55) ,磷酸调节 pH值至 作流动相, 用外标法测定了鱼腥草及其制剂中槲皮苷的含量。郑一敏等[ 17]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鱼腥草中金丝桃苷与槲皮苷的含量。赖闻玲等[ 18]采用萃取鱼腥草注射液中的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