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2021年蝙蝠母子的“对话”-蝙蝠.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蝙蝠母子的“对话”-蝙蝠.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1/3/3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蝙蝠母子的“对话”-蝙蝠.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蝙蝠母子的“对话”|蝙蝠
喳喳!嗡嗡!吱吱!刚出生的小动物们用它们的身体制造出多种多样的声音,就如同人类婴儿的哭声、笑声一样,来引发母亲们的注意。它们的声音能够表示多种多样的信息:暗示危险向母亲求救,表示饥饿要母亲哺乳,或让母亲找到它们。这些声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是人类或一般动物能够听到的可听声。然而,有些动物发出的叫声是人和一般动物所听不见的,我们称之为“超声波”或“次生波”,比如蝙蝠就是经典的发出超声波进行定位或交流的动物。那么,用超声波“说话”的蝙蝠幼仔含有怎样的声波特点,蝙蝠母亲和小蝙蝠之间又是怎样交流的呢?蝙蝠中很多个类全部是经典的群居动物,通常聚成群体,初生的幼仔更是大量聚集在一起,从几十只到几十万只,而经过基因标志法研究发觉,蝙蝠通常只哺乳自己生下的或有亲缘关系的幼仔。那么,蝙蝠幼仔是怎样引发自己母亲注意的?蝙蝠母亲又是怎样在一大群幼仔中识别自己的孩子的?蝙蝠母婴之间是怎样交流的?……这些全部成为一系列有趣的话题。
  蝙蝠的母婴识别和交流
  蝙蝠是哺乳类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为翼而得名,分布于除南北两极和一些海洋岛屿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它们因为其貌不扬和夜行的****性,总是使人感到可怕,外文中名字的原意就是“轻佻的老鼠”的意思,不过在中国,因为“蝠”字和“福”字同音,因此在民间尚能得到大家的喜爱,还将它的形象画在年画上。蝙蝠通常一年产仔一次,每窝产1个到4个幼仔。幼仔刚出生的时候身上不长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视、不能听,因此按种类的不一样幼仔必需得由它们的母亲照料5周至5个月不等。
  蝙蝠的母婴交流就是蝙蝠母亲和幼仔之间的相互联络,包含对幼仔的保护、哺乳、教育和母性拒绝行为、和母婴间的相互梳理、玩耍等亲近行为。刚出生的幼蝠和母蝠更多地利用气味进行相互识别。出生1周的幼蝠整日附着在母体上,后足紧紧抓着母蝠的腹部,嘴含在母蝠腹部一对被称作假乳头的乳头状突起上。假如幼蝠身上的特殊气味受到破坏,母蝠就无法分辨出自己的孩子了,不论幼蝠怎样纠缠母蝠,母蝠全部会拒绝或逃避。
  伴随幼蝠的成长,断奶之前的幼蝠和母蝠则关键经过叫声进行相互识别。这时幼蝠通常发出一系列可听声和超声波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声波,让自己的母亲听到,使其在一大群幼蝠中找到自己。研究人员曾经经过试验对幼蝠和母蝠的团聚进行观察。她们发觉,天天晚上7:30左右野外蝙蝠中的母蝠将自己的幼仔放在安全的地方,开始独自外出捕食。刚离开母亲的幼蝠不停地发出“嘎嘎”的叫声,待适应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平静很多。直到晚9:30左右,母蝠捕食完成飞近幼蝠群体时,幼蝠们又开始不停地发出“嘎嘎”的可听声,这时母蝠缓慢地在一大群幼蝠中爬动,寻求自己的孩子,而幼蝠也向自己的母亲移动,直到母子“团聚”。母蝠接触到自己的孩子后,就用双翼将幼蝠抱在怀里。调整幼蝠的位置到最好,以避免妨碍飞行,然后哺乳幼蝠。
  动物双亲对幼仔的识别受幼仔年纪的影响。伴随幼蝠的成长,母婴间的相互联络也会随之改变。在哺乳后期,母蝠对幼蝠变得十分冷淡,不再频繁地对幼蝠进行哺乳,极少靠近幼蝠,而幼蝠却愈加主动地靠近母蝠。比如英国的研究人员在对一个蝙蝠科蝙蝠――伏翼蝠的研究中发觉,伴随幼蝠的生长,母蝠不再频繁地对其进行哺乳,较少靠近幼蝠。另一个蝙蝠科蝙蝠――大耳蝠的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