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解析
试题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30题,30分
多项选择题:5题,10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简答题:4题,20分
计算题:4题,20分
论述题:1题,10分
案例题:1题,10分
根据对最近三次试题的概括分析:
容易的占30分左右
较难的占50分左右
难的占20分左右
其实:
多选题的扩大就是简答题
简答题的扩大就是论述题
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下面将从五种题型展开讲解和考点预测
单项选择题案例分析:
单选题这种题型历年来都考得比较简单,属于容易的那部分内容,并且我们可以从以往的考试题中捕捉到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
单选题主要考察大家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如何?比如某一个数据,举例:
2006年1月第11题
现在,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约为(A)
A.30%
B.50%
C.70%
D.90%
这道题如果你没有记住具体数据,也可以用排除法选A。
还有一些数据类型的知识点,完全靠记忆,记住了就可以得分,否则丢分。比如:
2006年1月第8题
根据WTO的"农业协定",各国农产品市场的最低市场准入量为A
A.4%
B.8%
C.12%
D.16%
根据农业协定的规定,对于需要关税化的农产品,必须承诺相当于国内消费量3-5%的最低市场准入量。
知识点1:
计算一个国家的进出口额分别用什么贸易术语统计,进口用CIF术语,出口用FOB术语。
举例:2006年10月第1题
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计算出口额的依据一般都是(C)
A.CIF金额
B.CFR金额
C.FOB金额
D.CPT金额
该知识点在2004年第2题、2007年1月第1题分别考到。
知识点2:
对外贸易系数,一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同该国的GNP或者GDP的比率,注意不同币种之间的换算比率问题。
举例:2006年10月第3题
2005年,,中国当年的GDP约为18万亿人民币,/美元,则当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C)
A.20%
B.40%
C.60%
D.80%
2003年第4题、2004年第3题、2005年第3题考到该知识点。
知识点3:
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赫-俄要素禀赋原理
举例:2007年1月第3题
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出口D
A.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
B.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C.绝对成本高的商品
D.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2006年1月第27题和2007年1月第2题也考到这几个知识点。
知识点4:
早期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就应尽可能地多输出少输入,最好是不输入,只有这样该国才能迅速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则认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增加财富,但要保持顺差。
举例:2006年10月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