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寸一寸读《黎明》
·代冬梅解读
兰州市童悦绘本馆 杨倩茹转播
(西津东路570号2805室,皇家国宴对面)
这是尤里•舒利瓦茨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74年,它虽然没有获得凯迪克等大奖,却是在绘本领域独树一格的一部作品,可以说开创了一个绘本流派,诗意绘本。
没有跌宕起伏、转折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精致鲜亮的绘画,只是表现某一特定环境,物象、感觉的微妙变化。
这样的绘本,不只是听与想的游戏,而是要打开全身每一个细小的感觉器官与想象力,去体验、去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页一页,一寸一寸地读《黎明》”。
[美]尤里•舒利瓦茨/作
彭懿 杨玲玲/译
麦克米伦世纪童书
故事从扉页就开始了。灰蓝的天空中,一轮明月皎洁如水,似乎在悄然点明时间的起点。
一个稍长的椭圆形,横亘在画面的中央。
这时,我们还看不清楚画面里画的是什么,一是它太小了,场景还没有充分展开;二是它看上去既模糊又朦胧,只是两道长长的暗蓝色的粗线条。
其实,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如果我们突然闯进了黑夜之中,当我们的眼睛还没有适应突如其来的黑暗时,我们看出去的不就是这样的情景吗?
画面大面积的留白,是为了不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一眼”就定焦在这个位居画面中心的椭圆形之上。
这个画面,原版书上只有一个字:Quiet。
我们译成了“静”。译这本艺术感极强的图画书时,至少是前两个画面,我们没有顾及朗朗上口的阅读习惯,没有加词添字,因为作者乌利•舒利瓦茨是一个惜墨如金的人,是一个强调图与文绝对不能重复叙述、只能互补的人。
你看,就这一个“静”,那种黎明前的静谧是不是就出来了 
长椭圆形变长变大了,比上一页大了将近两倍。
哦,尽管还是有点模糊,但我们还是能够勉强分辨出来了,一道长长的暗蓝色是一座逶迤连绵的山,而另一道,似乎是岸。但夹在它们中间的,是雾,还是湖呢?
这一页,原版书上还是只有一个字:Still。
止。是止,所有的景物似乎都像凝固了一般地静止不动。
不知作者为何把画面画成了一个长椭圆形的形状,是我们眼睛的形状吗?不过,这种椭圆形的形状一直延续到了这本图画书的最后一页,它画面的角总是圆的,没有被边角凌利的长方形所替代或是打破。
作者说,每一本图画书都有它的视觉代码(visual code),这包括了画面的形状、画面被画出来的方法……而一旦确立,就要被贯穿始终。
可是这一连串的椭圆形看下去,读者不会厌倦吗?
不会,因为静中还有动。
你看到画面右侧的一大块墨点了吗?
 
我们的目光从左边的画面,移到了右边的画面。
 
这下看出来了,那个巨大的墨点,原来是一棵大树的树冠。这下我们算是彻底地看清楚了,是山,是湖,是岸。
你看,作者就是这样一连用了三个画面,来描摹我们的瞳孔扩张、渐渐地看清黑暗的整个过程。是不是很真实?
仿佛我们就像是伫立在万籁俱寂的湖边一样。
一棵树,轻而易举地就把我们的视线从左边吸引到了右面,我们的头动了,这相当于电影中的横移镜头。我们几乎没有察觉,但静态的画面中,已经产生了一种动态。
变化着的,还有天光水色。
画面不再是一个长椭圆形了,它变圆了。
镜头推了上去,推成了那棵树的中景。于是,我们的目光聚焦在了树上,很快,我们就在树下找到了两个盖着毛毯熟睡的人形。
圆形的画面,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这个画面里,作者要描绘的不是湖边的风景,而是树下的人。
镜头继续推近,这相当于一个近景镜头。
一个人的人脸朝着我们,另一个人的脸背向我们。但我们知道,这是一对祖孙,因为下边的文字告诉我们,这是“老人和他的孙子”。
别漏看了,从树叶与岸的那道缝隙间透出的水色,比上一页要明亮了些许。
翻过上一页,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
镜头急速拉开,拉得太快了,从一个近景突然就拉成了一个全景,这突如其来的巨幅画面让我们都有点措手不及了。啊,这湖光山色太美了,美得令人在一瞬间屏住了呼吸——天上是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树冠的外侧,也照亮了一弘波平如镜的湖水。右边的山和树默立着,水里是它们的投影。
我们的视线至左向右,依次是我们熟悉的树、老人和他的孙子,以及我们还不熟悉的小船、月亮、月光下的湖水和高高耸立的大山。
这些新的景物的加入,让我们兴奋,也让我们期待。
这个跨页的画面,就是《黎明》这本图画书的整个舞台了。 
也是一个跨页的画面,但比上面一个跨页的画面要小了一圈。
镜头又缓缓地推了上去。
一丛芦苇,一轮明月……啊,是水中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