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议接受美学.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议接受美学.doc

上传人:sssmppp 2021/4/4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议接受美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 浅议接受美学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
院英语教研室高广未吴秀[摘要]西方文论经历了 19世纪以作者创作 为中心到20世纪对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的转变,读者地位日益提高;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作为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 接受美学对以往的文学理论是一次重大突破,尤其是对传统的生产美学和描写美 学极大程度的颠覆。本文主要介绍接受美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其旗帜鲜 明的读者理论及瑙曼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理论。[关键词]接受美学 瑙曼 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 引言雷内?韦勒克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
科全书》《文学批 的评》这一条目中肯定的说:“人们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称 为’批评的时代'不过二十世纪才真正当得起这一称号。不但数量甚,为可观的批 评遗产已为我们接受,而旦文学批评也具有某种新的自觉意识,并获得了远比从前 重要的社会地位。几十年中,它 还发展了新的方法并有了新的评价(标准)。
[1]”六七十年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最活跃的时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各种 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观点层出不穷,文论的本体论也发生转化。这种转化较为突 出地体现在以作者、作品、读者、社会、文化等为研究对象和本体的变更上。总 体来说,西方文论经历了 19世纪以作者创作为中心到20世纪对作品本身和对 作品的接受为中心的转变。批评的独立性和读者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艾布拉 姆斯著名的“艺术批评的诸坐标”(如下图所示),中读者系统不断被强调。 论。
在古代和中世纪,普遍流行的是注释圣经的方法一神学阐释学。直到18世纪, 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 马赫(F riedrich D an iel E rn st Sch leierm acher, 1768-1834)才首创了文学阐释学这一理论,提出了有关文学作品解释的相 关原贝那一时期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阐释学者们基本上忽略了读者这一角色, 没有注意读者的立场、观点、背景及个人意识对阐释作品的影响,只是借助于作 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下, 特别是狄尔泰的研究,使阐释学日益兴盛起来[2]o阐释学者们逐渐以作品本身 为依据进行研究,主张凭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来获得作品的内涵,同时 还主张读者的感觉可以轻松的跨越历史文化的界限,将自己置身于任何时代与文 化之中;因此,运用自我感觉就能够理解作品,其历史文化地位,经历与经验对阐 释的结果不存在影响。马丁?海德格尔(M artin H eidegger, 1889—1979 )建立的 本体论阐释学,为这一学派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除此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 还有加达默尔(H an s一Geo rg Gadam er, 1900一 ),法国 的 保罗?科 利(Pau 1 R icoeu r, 1913一 ),德 国 的姚斯(H an s Robert J au ss, 1921一),美国的赫什 (E ric Dona Id H irsch ),尤尔(P. D. J uh 1),马戈利斯(Jo sep h M a rgo lis)等等。 阐释学的研究对象是文本,研究主体是读者或批评家,研究的中心是作品与读者 的关系。阐释的核心在于理解,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并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创 立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