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漫游者漫游者的规则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不拘的生活――“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中国文人对这种无羁无束生活的浪漫写照。然而,游牧这种利用边缘、不稳定自然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体系,到处充满着危机和不确定性,毫无浪漫可言。大家对游牧社会的另一个误解:认为“游牧”相对于农业而言是一个原始的人类经济生产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属于由“渔猎”到“农耕”的中间进化阶段。实际上,正因为游牧所利用的是边缘、不稳定的自然资源,所以它需要大家对自然高度技术性的的了解和掌握,并配合经济、社会各方面之种种精巧设计――此远非8000年前或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农民所能企及。所以在人类历史上,世界几个关键类型的专化游牧全部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000至前400年之间,远较原始农业的出现为晚。最终也是最普遍的,大家对游牧人群有一个刻板意象,表现在西方卡通电影“花木兰”中匈奴人狰狞如野兽般的造型,表现在将她们描述如“狼”的通俗著作之中。其实,因为游牧经济及相关的社会组织特质,面对定居敌手时游牧者亦有其脆弱的一面。在这本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304页,定价35元)一书中,著名人类学家王明珂着意为读者澄清了对游牧民族的很多误解。
游牧民族所依靠的,最主要的是放牧的牲畜,这些动物的特点,对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法有很主要的影响。首先,能被大家驯养的动物――不论是常见于游牧经济中的牛、马、羊,或是定居农业聚落中的猪――皆为群栖动物。也就是说,喜好成群生活并有其“社会性”是它们的天性。牧人能控制、管理畜群,除了其放牧技术外,更基础的原因便是这些动物原来就喜爱结群活动,并有某种“社会秩序”,如性别、世代、族群间的优劣阶序等。其次,游牧经济中的驯养动物如马、牛、羊、骆驼、驼马、驯鹿等等,全部是以草、叶、嫩枝、荆棘、苔藓等为食的动物。这些植物或其纤维部分,大多是人类无法直接作为粮食吃下肚的。相对于这些动物的是猪。猪在野外所搜寻的食物,除了少数草叶外。关键为根茎、菇菌、野莓、野果、蜗牛,等等,这些大全部是可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自然资源。
如此,喂养猪和喂养牛、羊等,在人类经济生态上有不一样的意义。简单的说,在生存环境极端匮乏的情况下,猪是人的食物竞争者。养猪虽可为人类增添肉食,但猪也消耗人类的食物;两相抵消,养猪并没有为人类增加多少食物。肉食或杂食性的狗,就更会和人争食而不宜作为牧畜了。但狗在人类驯养动物的历史上有特殊地位,在游牧社会中它们常被用于放牧、守护和帮助狩猎。再次,游牧经济中的关键牲畜如马、牛、羊、骆驼、驯鹿等皆有很好的移动力,且其幼畜皆在出生数十分钟内便可行走移动,这在配合游牧经济中十分紧要的“移动”及减省牧业人力上至为主要。最终,产乳量高也是它们的动物性之一。而实际上,游牧人群难以赖畜肉为主食。常常宰杀牲畜为食难以维持游牧生计,所以,尤其是在近当代之前(牧业被纳入市场经济之前),世界上各类型的游牧经济人群皆普遍依靠乳产品为食。
牛需要大量饮水,所以养牛的环境需供水充分。牛怕热、怕牛蝇骚扰,在闷湿,牛蝇多的环境中牛吃不好、睡不好,轻易生病,因此通风、清凉的环境较宜。不一样种类的牛,也有不一样的环境需求;如瘤牛较能耐热及耐高度日晒,无瘤牛则这方面的能力较差。牛是反刍性动物,它们一天约花上八小时吃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