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燕歌行高适高适燕歌行和“元戎”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一作“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此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很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天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那可度,绝域沧茫无全部,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历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上面这首燕歌行是高适最优异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古今唐诗选本极少有不选这一首的。
据小序,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和“元戎”亦即“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相关,创作的缘由则来自“感征戍之事”;那位和高适相见而且先作了一首燕歌行的“客”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她曾经跟随张守�出塞(参加征战、阅兵),此时回到内地。可惜现在不知道其人为谁,她的诗也看不到了。失去这么一个最为切近的参考系,大家只好直接从史书中引证张守�的事迹,来比照、研究、诠释高适的诗。这么做是很自然的,同时也就要冒不小的风险:拿张将军的哪一段历史来比照?当初口耳相传的小说,假如历史书里没有记载怎么办?后人所知道的历史,不过就是书里写到的那么一点,而除了抓住这一点并合适地加以合理的推测以外,也没有什么更加好的措施。
旧唐书•张守�传载,其人行伍出身,英勇善战,不停升迁,今后依然身先士卒,屡立军功,最终更因显赫的战功官拜辅助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另外原先的官职如幽州长史、营州全部督、河北节度副大使、河北采访处理使等等,继续兼任。但到晚年,她突然来了重大的挫折,今后一蹶不振。问题首先出在她手下两个裨将的身上:
开元二十六年,守�裨将赵堪、白真�罗等假以守�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潢水之北,将践其禾稼。知义初犹固辞,真�罗又诈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而行。及逢贼,初胜后败。守�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事颇泄,上使谒者牛仙童往按之,守�厚赂仙童,遂附会其事,但归罪于白真�罗,逼令自缢而死。二十七年,仙童事露伏法,守�以旧功减罪,左迁括州刺史,到官无几,疽发背而卒。
不少论著和唐诗选本就拿这些史料和燕歌行来互证,认为高适的“感征戍之事”就是指的这些事。比如说“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就是指张守�的初胜后败,如此等等。
可是我们知道,初胜后败的乃是本不愿打这一仗的平卢军使乌知义,而且“元戎”张守�事先并不知情,她顶多负担一点领导责任。张将军的半世英名毁于一旦,十分可惜。她的错误约有三条:一是糊里糊涂,听任部下乱指挥平卢军使乌知义捅出娄子来;二是事后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却谎报军情,欺君罔上;三是贿赂特使,妄图掩盖自己的问题,结果欲盖弥彰。这么她就非被贬到括州(今浙江缙云、丽水、青田一带)去当地方官不可了。可是这些问题同燕歌行一诗有些什么相干呢?高适在诗里完全没有包括逼人打仗、初胜后败、妄报军功这些内容啊。张守�的被贬官更是高适写燕歌行以后的事情,诗里没有可能包括。
质言之,高适的诗写在开元二十六年,东北边防发生种种异动也在开元二十